本文是学习GB-T 7611-2016 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 而整理的学习笔记,分享出来希望更多人受益,如果存在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本标准规定了数字网系列比特速率的电接口特性,包括64 kbit/s、2048
kbit/s、8448 kbit/s、 34368 kbit/s、44736 kbit/s、139264 kbit/s、51840
kbit/s(STM-0)、155520 kbit/s(STM-le)等各种 速率电接口、2048 kHz
同步定时接口和时间同步接口的物理/电气特性,2048 kbit/s基本帧、2048
kbit/s 接口中不同比特速率承载通道、8448 kbit/s基本帧、8448 kbit/s
接口中不同比特速率承载通道、 44736 kbit/s接口、STM-0 和 STM-le
接口等电接口的帧结构要求,以及各种 PDH 和 SDH 电接口的
漂移和抖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数字网基于电接口的网络规划、网间互通、网络维护运行、设备维护和设备验收等。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YD/T 900—1997 SDH 设备技术要求-时钟
YDN 123—1999 SDH 网传送同步网定时的方法
ITU-T G.703 数字系列接口的物理/电气特性(Physical/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ierarchical
digital interfaces)
ITU-T G.706 与 G.704
建议规定的基本帧结构相关的帧定位和循环冗余校验(CRC)(Frame a- lignment
and 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 procedures relating to basic frame
structures defined in
recommendation G.704)
ITU-T G.707 同步数字体系(SDH) 网络节点接口(Network node interface for
the 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SDH))
ITU-T G.752 基于二次群速率为6312
kbit/s且采用正向判决的数字复用设备的特性(Charac- teristics of digital
multiplex equipments based on a second order bit rate of 6312 kbit/s and
using pos-
itive justification)
ITU-T G.761 60 信道代码转换器的通用特性(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a
60-channel transcode
equipment)
ITU-T G.811 基准时钟的定时特性(Timing characteristic of primary
reference clocks)
ITU-T G.812 适用于同步网节点从钟的定时要求(Timing requirements of
slave clocks suitable
for use as node clocks in synchronization networks)
ITU-T G.813 SDH 设备时钟(SEC) 的定时要求(Timing characteristics of SDH
equipment slave
clocks(SEC))
ITU-T G.822 国际数字连接中的受控滑动率指标(Controlled slip rate
objectives on an interna-
tional digital connection)
ITU-T G.823 以2048 kb/s 系列为基础的数字网抖动和漂移的控制(The control
of jitter and
wander within digital networks which are based on the 2048 kbit/s
hierachy)
ITU-T G.825 以 SDH 为基础的数字网抖动和漂移的控制(The control of
jitter and wander
GB/T 7611—2016
within digital networks which are based on the 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SDH))
ITU-T G.832 准同步数字体系(PDH) 网中传送 SDH
单元:帧和复用结构(Transport of SDH el-
ements on PDH networks—Frame and multiplexing structures)
ITU-T K.20 电信局内电信设备安装对浪涌过压和过流的防护(Resistibility of
telecommunication e-
quipment installed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centre to overvoltages and
overcurrents)
ITU-T K.27 电信建筑内部连接配置和接地(Bonding Configurations and
earthing inside a tele-
communication building)
ITU-T M.1400 指定用于运营商网络之间的互联(Designations for
interconnections among oper-
ators'networks)
ITU-T O.150 用于测试数字传输设备性能仪器的一般要求(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instru-
mentation for performance measurements on digital transmission
equipment)
ITU-T O.151 工作在基群及其以上的差错测量设备(Error performance
measuring equipment
operating at the primary rate and above)
ITU-T O.152 64 kbit/s和 n×64 kbit/s的误码性能测量设备(Error
performance measuring e-
quipment for bit rates of 64 kbit/s and n×64 kbit/s)
ITU-T O.171 基于准同步数字体系(PDH)
数字系统定时抖动和漂移的测量设备(Timing jitter and wander measuring
equipment for digital systems which are based on the 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PDH))
ITU-T O.172 基于同步数字体系(SDH)
数字系统定时抖动和漂移的测量设备(Jitter and wander measuring equipment
for digital systems which are based on the 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SDH))
ITU-T Q.921 ISDN 用户-网络接口-数据链路层要求(ISDN user-network
interface—Data link layer
specification)
ITU-T V.11 工作在最高速率10
Mbit/s的数据信令上的平衡双流接口电路的电特性(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balanced double-current interchange circuits operating at data
sigalling rates up to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网络接口 network interface
为两个相关的系统、子系统或装置的公共物理界面或公共逻辑界面。在接口处需保证界面两侧的
实体相互之间有完备的匹配和适配,以使得各系统、子系统或装置就功能实体而言的运行是完备和相互
兼容的。
3.2
同步的接口 synchronous interface
同步的接口的输出信号频率能够正常溯源到 PRC。
3.3
异步的接口 asynchronous interface
异步的接口的输出信号频率不能正常溯源到 PRC,
但其应满足本标准规定的相关接口的频偏
要求。
GB/T 7611—2016
3.4
业 务 接 口 traffic interface
为通信网中与业务相关的网络接口,可以是异步的接口,或者是同步的接口,其网络抖动和漂移限
值采用最大相对时间间隔误差(MRTIE) 参数来规定。
3.5
同步接口 synchronization interface
是同步的接口,其网络漂移限值采用最大时间间隔误差(MTIE)
和时间偏差(TDEV) 参数来规定。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1PPS:秒脉冲(1 Pulse Per Second)
AIC:应用识别通路(Application Indication Channel)
AIS:告警指示信号(Alarm Indication Signal)
AMI: 交替传号反转码(Alternate Mark Inversion)
ATM: 异步传输模式(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B3ZS:三阶双极性码 (Bipolar with Three-Zero Substitution)
BFA: 基本帧定位(Basic Frame Allocation)
CL: 通用语言(Common Language)
CMI: 编码符号反转码(Coded Mark Inversion)
CR: 命令响应(Command Response)
CRC: 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
EA: 扩展地址(Extended Address)
EMC: 电磁兼容(Electric-Magnetic Compatibility)
FCS: 帧校验序列(Frame Check Sequence)
FEAC: 远端告警和控制(Far-End Alarm and Control)
FEBE: 远端块错误(Far-End Block Error)
GNSS: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HDB2:2 阶高密度双极性码(High Density Bipolar2)
HDB3:3 阶高密度双极性码(High Density Bipolar3)
ITU-T: 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
LAPD: 数据链路层控制协议(Link Access Protocol on the D Channel)
LOS: 信号丢失(Loss Of Signal)
MFA: 复帧定位(Multiframe Allocation)
MRTIE: 最大相对时间间隔误差(Maximum Relative Time Interval Error)
MTIE: 最大时间间隔误差(Maximum Time Interval Error)
NSA: 非影响设备的服务(Non-Service Affecting Equipment)
NTE: 网络终端设备(Network Terminating Equipment)
OOF: 帧失步(Out Of Frame)
PDH: 准同步数字体系(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PRC: 一级基准时钟(Primary Reference Clock)
PRBS: 伪随机二进制序列(Pseudo-Random Binary Sequence)
GB/T 7611—2016
QL: 质量等级(Quality Level)
RAI: 远端告警指示(Remote Alarm Indication)
SA: 影响设备的服务(Service Affecting equipment)
SAPI: 业务接入点指示(Service Access Point Indicator)
SDH: 同步数字体系(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SEC:SDH 设备时钟(SDH Equipment Clock)
SMF: 子复帧(Sub-multiframe)
SSM: 同步状态消息(Synchronization Status Message)
SSU: 同步供给单元(Synchronous Supply Unit)
STM-N:N 阶同步传送模块 (Synchronous Transport Module level N)
TDEV: 时间偏差(Time Deviation)
TEI:终端设备识别(Terminal Equipment Identity)
TMN: 电信管理网(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Network)
ToD: 当前时刻(Time of Day)
TS: 时隙(Time Slot)
UIpp:单位间隔,峰-峰值(Unit Interval,peak-to-peak)
UTC: 世界协调时(Universal Time Coordinater)
5.1.1.1 接口类型
—— 同向型接口;
— 集中型接口;
——反向型接口。
采用同向型接口或反向型接口的应用原则如下:
——在数字网中优先推荐使用同向型接口;
— 在同步和准同步网中使用同向型接口;
——数字网中点到点和数字网与终端连接的接口除使用同向型接口外也可使用反向型接口。
同向型接口与反向型接口不能简单实现输入和输出的相互连接。
5.1.1.2 接口基本功能要求
64 kbit/s接口应满足如下功能要求:通过接口应能传送二进制内容不受限的64
kbit/s数字序列
(即具有比特序列独立性)。应允许使用一个全"1"信号作为告警指示信号(AIS)。
通过接口必须传送的信号,在发送和接收两个方向都应有以下三种信号通过接口:
——64 kbit/s数据信号;
— 64 kHz 比特定时信号;
——8kHz8 比特组字节定时信号(8比特组字节标志)。
GB/T 7611—2016
5.1.1.3 接口速率与容差
5.1.1.3.1 同向型接口速率与容差
a) 标称比特率:64 kbit/s。
b) 比特率容差:±100×10-⁶ 或更好。
5.1.1.3.2 集中型接口速率与容差
a) 标称比特率:64 kbit/s。
b) 比特率容差:容差要求由网络时钟稳定性决定(见 ITU-T G.811建议)。
5.1.1.3.3 反向型接口速率与容差
a) 标称比特率:64 kbit/s。
b) 比特率容差:±100×10-⁶ 或更好。
5.1.1.4 接口配置和代码变换
5.1.1.4.1 同向型接口配置和代码变换
同向型接口配置原则如下:
局终端业务侧和局终端线路侧间的每个传输方向只使用一个对称线对,将64
kbit/s数据信号和定 时信号(包括64 kbit/s 比特位定时和8 kHz8
比特组字节定时)通过代码变换形成综合数据信号在此
一个对称线对上传输。
同向型接口配置见图1。
style="width:8.02708in;height:4.72014in" />
图 1 同向型接口配置
同向型接口代码变换规则(综合数据信号编码规则)如下:
第一步:将一个64 kbit/s数据信号的一个比特周期分成四个相等的单位间隔;
第二步:将64 kbit/s数据信号中的二进制"1"编成四符号组“1100”;
第三步:将64 kbit/s数据信号中的二进制"0"编成四符号组“1010”;
第四步:通过交替变换相邻四符号组的极性,把二电平信号转换成三电平信号(AMI
码);
第五步:在64
kbit/s数据信号中8比特组字节中,每第8个四符号组违反相邻的四符号组间极性
交替规则。违例的四符号组(破坏点)标志了64
kbit/s数据信号的8比特码组最后的1比特。
style="width:8.08677in;height:6.78678in" />class="anchor">GB/T 7611—2016
代码的标称符号率为256 kBaud。
上述变换规则举例在图2中予以说明。
比特编号
第一至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8比特组
字节定时
图 2 64 kbit/s 同向型接口代码变换规则举例
5.1.1.4.2 集中型接口配置和代码变换
集中型接口配置原则如下:
局终端业务侧和局终端线路侧间使用一个对称线对传输64
kbit/s数字信号,与该数字信号相关的 定时信号(包括64 kbit/s 比特位定时和8
kHz8 比特组字节定时)来自于同一个中心时钟,此中心时钟
可能来自某个接收的线路信号。
集中型接口配置见图3。
style="width:7.74662in;height:5.01336in" />中心时钟
局终端线路侧
数据信号 定时信号
图 3 64 kbit/s集中型接口配置
GB/T 7611—2016
集中型接口代码变换依据以下规则:
——64 kbit/s数据信号编成占空比为100%的AMI 码(交替传号反转码);
——综合定时信号编成50%占空比的AMI 码,传递64 kHz
比特定时信号,并通过引入 AMI 代码 规则破坏点传递8 kHz8
比特组字节相位定时信号。在输出口上信号的结构和它们的相位关
系举例见图4。
style="width:9.06665in;height:4.05988in" />
图 4 64 kbit/s集中型接口代码变换举例
5.1.1.4.3 反向型接口配置和代码变换
反向型接口配置原则如下:
控制设备和下级设备间接口的每个传输方向使用两个对称传输线对,其中一对用于传送64
kbit/s
数据信号,另一对用于传送与数据相关的综合定时信号(通过代码变换组成的64
kbit/s 比特位定时和 8kHz8
比特组字节定时信号)。两个方向的综合定时信号均由控制设备侧向下级设备提供。反向型
接口配置见图5。
style="width:7.77998in;height:4.6068in" />下级设备
控制设备
数据信号 定时信号
图 5 64 kbit/s 反向型接口配置
反向型接口代码变换依据以下规则:
——64 kbit/s数据信号编成占空比为100%的 AMI 码(交替传号反转码);
——综合定时信号编成50%占空比的 AMI 码,传递64 kHz
比特定时信号,并通过引入 AMI 代码 规则破坏点传递8 kHz8
比特组字节相位定时信号。在输出口上,信号的结构和它们的相位
关系举例见图6。
GB/T 7611—2016
style="width:8.91389in;height:4.40833in" />
图 6 64 kbit/s反向型接口代码变换规则举例
5.1.1.5 接口过压保护
5.1.1.5.1 同向型接口过压保护
同向型接口过压保护应符合附录A 的要求。
5.1.1.5.2 集中型接口过压保护
集中型接口过压保护应符合附录A 的要求。
5.1.1.5.3 反向型接口过压保护
反向型接口过压保护应符合附录 A 的要求。
5.1.2.1 输出阻抗和负载阻抗
5.1.2.1.1 同向型接口输出阻抗和负载阻抗
同向型接口输出阻抗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标称输出阻抗
标称输出阻抗为120 Ω(对称方式)。
b) 输出阻抗特性(回波衰减)
同向型接口输出阻抗特性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 1 64 kbit/s 同向型接口输出阻抗特性
|
|
---|---|
|
|
|
|
标称负载阻抗为120Ω。
GB/T 7611—2016
5.1.2.1.2
反向型接口输出阻抗和负载阻抗
反向型接口输出阻抗符合以下要求:
a) 标称输出阻抗(数据与综合定时)
标称输出阻抗(数据与综合定时)为120Ω(对称方式)。
b) 输出阻抗特性
输出阻抗特性不作规定。
标称输出负载阻抗为120Ω。
5.1.2.2 输出波形和参数
5.1.2.2.1 同向型接口输出波形和参数
64 kbit/s 同向型接口输出信号波形相关参数见表2和图7。
表 2 64 kbit/s 同向型接口输出波形和相关参数
|
|
---|---|
|
|
|
|
|
|
|
120 Ω(电阻性) |
|
1.0 V |
|
|
|
|
|
|
|
|
GB/T 7611—2016
style="width:5.65991in;height:5.18012in" />
a) 同向型接口输出信号单脉冲模框
style="width:7.13994in;height:5.25316in" />
b) 同 向 型 接 口 输 出 信 号 双 脉 冲 模 框
图 7 64 kbit/s 同向型接口输出口信号脉冲模框
图 7a)、b)均适用于正脉冲和负脉冲。
与传输线对的耦合方式:通过变量器耦合。
5.1.2.2.2 集中型接口输出波形和参数
64 kbit/s集中型接口输出信号波形和相关参数见表3。
10
GB/T 7611—2016
表 3 64 kbit/s 集中型接口输出口波形和相关参数
|
|
|
---|---|---|
|
|
|
|
110 Ω(电阻性) | 110 Ω(电阻性) |
|
|
|
|
|
|
|
|
|
|
5.1.2.2.3 反向型接口输出波形和参数
64 kbit/s反向型接口输出信号波形和相关参数见表4和图8。
当一个脉冲之后紧跟另一个极性相反的脉冲时,该两个脉冲间过零点的时刻应限制在标称时刻的
±0.8 μs之内。
在数据信号可能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的瞬间时刻决定于定时信号。在接口的下级设备(例如数
据或信令),应注意这种变化不能在收到定时信号之前开始。
表 4 64 kbit/s 反向型接口输出口波形和相关参数
|
|
|
---|---|---|
|
|
|
|
|
|
|
120 Ω(电阻性) | 120 Ω(电阻性) |
|
1.0 V | 1.0 V |
|
|
|
|
15.6 μs | 7.8 μs |
|
|
|
|
|
|
GB/T 7611—2016
style="width:10.65335in;height:6.64664in" />(15.6+15.6)
a) 反向型接口数据信号脉冲模框
style="width:6.91999in;height:7.1467in" />
b)
反向型接口综合定时信号脉冲模框
图 8 64 kbit/s 接口输出口信号脉冲模框
与 传 输 线 对 的 耦 合 方 式 : 发 送 信 号 ( 数 据 和 综 合 定 时 信
号 ) 通 过 变 量 器 与 传 输 线 对 耦 合 。
5.1.3.1 集 中 型 输 入
口 特 性
64
kbit/s集中型输入口数字信号根据互联的传输线对的特性变化,表5的可变参数将允许典型的
GB/T 7611—2016
最大互联距离达到350 m~450 m。
使用的电缆的传输特性待进一步研究。
5.1.3.2 同向型接口输入阻抗
同向型接口输入阻抗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标称输入阻抗
标称输入阻抗为120Ω(对称方式)。
b) 输入阻抗特性(回波衰减)
同向型接口输入阻抗特性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 5 64 kbit/s 同向型接口输入口阻抗特性
|
|
---|---|
|
|
|
|
|
|
c) 与传输线对的耦合方式:通过变量器耦合。
5.1.3.3 反向型接口输入阻抗
反向型接口输入阻抗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标称输入阻抗
标称输入阻抗为120Ω(对称方式)。
b) 输入阻抗特性
反向型接口输入阻抗特性应符合表6中的规定。
表 6 64
kbit/s反向型接口数据与合成定时信号输入口输入阻抗特性
|
|
|
---|---|---|
|
|
|
|
|
|
|
|
|
|
|
|
5.1.3.4 同向型接口接收灵敏度
出现在输入口的数字信号,首先应是符合5.1.1.4.1和5.1.2.1.1中规定的信号,其次是该信号经过连接
输出与输入口所使用传输线对传输(含配线架)而产生畸变的信号,由于传输线对的不同,产生的畸变也不
同,输入口应能适应这些畸变。这些不同线对在128 kHz
频率点上的衰减值变化的范围至少应能达到0~
3
dB。此衰减值应包括可能存在于输出口与输入口之间的数字配线架所引入的任何衰减。
5.1.3.5 反向型接口接收灵敏度
出现在输入口的数字信号,首先应是符合5.1.1.4.3和5.1.2.1.2中规定的信号(数据和综合定时信
GB/T 7611—2016
号),其次是该信号经过连接输出口与输入口传输线对传输后产生的畸变信号。由于传输线对的不同,
产生的畸变也不同,输入口应能适应这些畸变。这些传输线对在32 kHz
频率点上的衰减值变化的范 围至少应达到0~3 dB
的范围。此衰减值应包括可能存在于输出口与输入口之间的数字配线架所引入
的任何衰减。
5.1.3.6 同向型接口输入口抗干扰能力
有用信号(输出口与输入口间传输的信号)应满足5.1.1.4.1和5.1.2.1.1
的规定,脉冲波形应满足
5.1.2.2.1的规定;干扰信号同样应满足5.1.1.4.1和5.1.2.1.1的规定,其速率容差应在±100×10⁻⁶之
内,但不得与有用信号同步;将有用信号与干扰信号通过线性相加网络合成。要求有用信号通过线性相
加网络后的衰减在终接标称电阻120Ω下应近似0
dB,干扰信号通过线性相加网络的衰减应为20 dB, 即信号干扰比为20 dB。
干扰信号的二进制内容应满足ITU-T O.152 的规定(2- 1伪随机序列)。当
5.1.3.4 规定的传输线对传输到待测输入口,在各种传输线对衰减值下,输入口应能正确
接收有用信号(无比特差错)。
5.1.3.7 反向型接口输入口抗干扰能力
有用信号(输出口与输入口间传输的信号)应满足5.1.1.4.3和5.1.2.1.2的规定,脉冲波形应满足
5.1.2.2.3的规定;干扰信号同样应满足5.1.1.4.3和5.1.2.1.2的规定,其速率容差应在±100×10⁻⁶之
内,但不得与有用信号同步;将有用信号与干扰信号通过线性相加网络合成。要求有用信号通过线性相
加网络合成后的衰减在终接标称电阻(120 Ω)下应近似0
dB,干扰信号通过线性相加网络合成后的衰 减应为20 dB, 即信号干扰比为20 dB。
干扰信号的二进制内容应满足ITU-T O.152 的规定(2¹ - 1伪
5.1.3.5 。当合成信号通过[5.1.3.5](https://5.1.3.5
入口应能正确接收有用信号(无比特差错)。
如果使用的传输线对是对称屏蔽线对,其屏蔽层在输出口和输入口端应与连接网(大楼布线网)互
连,其相关要求见ITU-TG.703 建议。传输电缆路由的相关要求见ITU-T K.27
建议。
5.2 2048 kbit/s 接口(E12)
5.2.1.1 速率与容差
标称比特率:2048 kbit/s
比特率容差:±50×10-6(±102.4 bit/s)
5.2.1.2 接口代码
接口代码采用 HDB3 (见附录 B)。
5.2.1.3 过压保护
过压保护应符合附录A 的要求。
5.2.2.1 输出口负载阻抗和输出阻抗
负载阻抗有两种选择:
GB/T 7611—2016
——标称阻抗:120 Ω;
标称阻抗:75 Ω。
输出阻抗分为标称输出阻抗和阻抗特性,其中标称输出阻抗有以下两种选择:
——120 Ω(对称方式);
——75 Ω(同轴方式)。
阻抗特性(回波衰减)应符合表7的规定。
表 7 2048 kbit/s 同向型接口输出口阻抗特性
|
|
|
---|---|---|
120 Ω
|
|
|
|
|
|
75 Ω
|
|
|
|
|
本标准推荐优选120Ω阻抗(对称)标称阻抗。120Ω与75Ω系统间不能简单互通,在需要互通时
应由75Ω侧提供阻抗适配器。
5.2.2.2 输出口输出信号波形和相关参数
2048 kbit/s接口的输出口波形和相关参数应符合表8和图9的规定。
表 8 2048 kbit/s 输出口波形和相关参数
|
|
|
---|---|---|
|
|
|
|
|
|
|
75 Ω(电阻性) | 120 Ω(电阻性) |
|
|
|
|
|
|
|
244 ns | |
|
|
|
|
|
GB/T 7611—2016
style="width:6.6467in;height:8.81342in" />
说明:
V 对应于标称脉冲幅度峰值。
图 9 2048 kbit/s接口输出脉冲模框
5.2.3.1 输入阻抗特性
输入阻抗有两种选择标准,其标称阻抗分别为:
— 120 Ω (对称方式);
——75 Ω (同轴方式)。
输入口阻抗特性(回波衰减)应符合表9的规定。
本标准推荐优选120Ω(对称)。标称阻抗为120Ω与75Ω系统间不能简单互通,在需互通时由
表 9 2048 kbit/s 输入口输入阻抗特性
|
|
---|---|
|
|
|
|
|
|
GB/T 7611—2016
5.2.3.2 输入口接收灵敏度
出现在输入口的数字信号首先应是满足5.2.1.2和5.2.2规定的信号,其次是该信号经过连接输出
与输入口的线对传输后产生畸变的数字信号。由于传输线对的不同,所产生的畸变也不同,输入口应能
适应这些畸变。这些传输线对的衰减频率特性应近似符合 √f 规律,而且在1024
kHz 频率点上衰减值 变化的范围至少应达到0~6 dB。
此衰减值包括可能存在于输出口与输入口之间的数字配线架所引入
的任何衰减。
可选用0~12 dB 作为对2048 kbit/s增强型接口的要求。
5.2.3.3 输入口抗干扰能力
有用信号(输出口与输入口间传输的信号)应满足5.2.1.2和5.2.2的规定;干扰信号同样应满足
5.2.1.2 和5.2.2的规定,其速率容差应在±50×10-⁶之内,但不得与有用信号同步。将有用信号与干扰
信号通过线性相加网络合成,要求有用信号通过线性相加网络合成后的衰减在同轴标称电阻(75
Ω)或 终接标称电阻(120 Ω)下应近似0 dB,
干扰信号通过线性相加网络合成后的衰减应为18 dB, 即信号干 扰比为18 dB。
干扰信号的二进制内容应满足 ITU-T O.151
的规定(21⁵-1伪随机序列)。当合成信号
5.2.3.2 规定的传输线对传输到待测输入口,在各种传输线对衰减值下,输入口应能正确接收有用
信号(无比特差错)。
连接输出口与输入口所使用的同轴线对的外导体或对称线对的屏蔽层,在输出口和输入口处应与
连接网(大楼布线网)连接。
传输电缆的路由请参见IUT-TK.27 建议的指导。
在发送器和接收器的接口上直接将同轴电缆的外导体与连接网相连接,由于同轴电缆两端的地电
位不同,会导致不希望的电流经外导体流过连接器和接收器输入电路。这可能引起误码或永久性的损
坏。为了防止这个问题,在接收器接口处与外导体和连接网之间采用直流绝缘。这个直流绝缘应不影
响设备和安装满足 EMC 的要求。
5.3 8448 kbit/s接口(E22)
5.3.1.1 速率与容差
标称比特率:8448 kbit/s;
比特率容差:±30×10- (±253.4 bit/s)。
5.3.1.2 接口代码
接口代码为 HDB3 (见附录 B)。
5.3.1.3 过压保护
过压保护应符合附录A 中的要求。
5.3.2.1 输出口负载阻抗和输出阻抗
标称负载阻抗为75Ω。
GB/T 7611—2016
输出阻抗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标称输出阻抗为75Ω(同轴方式);
b) 输出阻抗特性(回波衰减)应符合表10的规定。
表10 8448 kbit/s 同向型接口输出口阻抗特性
|
|
---|---|
|
|
|
|
5.3.2.2 输出口输出信号波形和相关参数
8448 kbit/s接口的输出口信号波形和相关参数应符合表11和图10的规定。
表11 8448 kbit/s 输出口信号波形和相关参数
|
|
---|---|
|
|
|
|
|
75 Ω电阻性 |
|
2.37 V |
|
|
|
59 ns |
|
|
|
|
GB/T 7611—2016
style="width:7.63334in;height:8.92672in" />
说明:
V—— 相应于标称脉冲幅度峰值。
图 1 0 8448 kbit/s 接口脉冲模框
5.3.3.1 输入口阻抗
标称输入阻抗为75Ω(同轴方式)。
输入阻抗特性应符合表12的规定。
表 1 2 8448 kbit/s 输入口阻抗特性
|
|
---|---|
|
|
|
|
|
|
5.3.3.2 输入口接收灵敏度
出现在输入口的数字信号首先应是满足5 .3 . 1 .2和5 .3 .3 .
1表12规定的信号,其次是该信号经过连
接输出与输入口线对传输后产生畸变的信号。由于传输线的不同,所产生的畸变也不同,输入口应能适
GB/T 7611—2016
应这些畸变。这些传输线对的衰减频率特性应近似符合 √f 规律,而且在4224
kHz 频率点上衰减值变 化的范围至少应达到0~6 dB。
此衰减值还应包括可能存在于输出口与输入口之间的数字配线架所引
入的任何衰减。
5.3.3.3 输入口抗干扰能力
有用信号(输出口与输入口间传输的信号)应满足5.3.1.2和5.3.2的规定;干扰信号同样应满足
5.3.1.2和5.3.2的规定,其速率容差应在±30×10-之内,但不得与有用信号同步。将有用信号与干扰
信号通过线性相加网络合成,要求有用信号通过线性相加网络合成后的衰减在同轴标称电阻(75
Ω)下 应近似0 dB, 干扰信号通过线性相加网络合成后的衰减应为20 dB,
即信号干扰比为20 dB。 干扰信号 的二进制内容应满足 ITU-T O.151
的规定(215-1伪随机序列)。当合成信号通过5.3.3.2规定的传输
线对传输到待测输入口,在各种传输线对衰减值下,输入口应能正确接收有用信号(无比特差错)。
连接输出口与输入口同轴线对的外导体应在输出口和输入口处均与连接网连接。
传输电缆的路由请见 ITU-T K.27。
5.4 34368 kbit/s接口(E31)
5.4.1.1 速率与容差
标称比特率:34368 kbit/s;
比特率容差:±20×10- (±688 bit/s)。
5.4.1.2 接口代码
接口代码为 HDB3 (按附录B 规定)。
5.4.1.3 过压保护
过压保护应符合附录 A 的要求。
5.4.2.1 输出口负载阻抗和输出阻抗
标称负载阻抗为75Ω。
输出阻抗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标称输出阻抗为75Ω(同轴方式);
b) 输出阻抗特性应符合表13的规定。
表13 34368 kbit/s 同向型接口输出口阻抗特性
|
|
---|---|
|
|
|
|
GB/T 7611—2016
5.4.2.2 输出口信号波形和相关参数
34368 kbit/s接口的输出口波形和相关参数应符合表14和图11的规定。
表14 34368 kbit/s 输出口波形和相关参数
|
|
---|---|
|
|
|
|
|
75 Ω电阻性 |
|
1.0 V |
|
|
|
14.55 ns |
|
|
|
|
style="width:8.71328in;height:10.18666in" />
图 1 1 34368 kbit/s接口脉冲模框
GB/T 7611—2016
5.4.3.1 输入口阻抗
标称输入阻抗为75Ω(同轴方式)。
输入阻抗特性(回波衰减)应符合表15的规定。
表15 34368 kbit/s 输入口回波衰减
|
|
---|---|
|
|
|
|
|
|
5.4.3.2 输入口接收灵敏度
5.4.1.2 和[5.4.2.1](https://5.4.2.1
输出口与输入口的线对传输而产生畸变的信号。由于传输线对的不同,信号产生的畸变也不同,输入口
应能适应这些畸变的信号。这些传输线对的衰减频率特性应近似符合 √f
规律,而且在17184 kHz 频 率点上衰减值变化范围至少应达到0~12 dB。
此衰减值应包括可能存在于输出口与输入口之间的数
字配线架所引入的任何衰减。
5.4.3.3 输入口抗干扰能力
有用信号(输出口与输入口间传输的信号)应满足5.4.1.2和5.4.2的规定;干扰信号同样应满足
5.4.1.2 和5.4.2的规定,其速率容差应在±20×10-⁶之内,但不得与有用信号同步。将有用信号与干扰
信号通过线性相加网络合成,要求有用信号通过线性相加网络合成后的衰减在同轴标称电阻(75
Ω)下 应近似0 dB, 干扰信号通过线性相加网络合成后的衰减应为20 dB,
即信号干扰比为20 dB。 干扰信号 的二进制内容应满足 ITU-T O.151
的规定(223-1伪随机序列)。当合成信号通过5.4.3.2规定的传输
线对传输到待测输入口,在各种传输线对衰减值下,输入口应能正确接收有用信号(无比特差错)。
连接输出口与输入口的同轴线对外导体在输出口和输入口处均应与连接网连接。
传输电缆的路由请见 ITU-T K.27。
5.5.1.1 速率与容差
标称比特率:44736 kbit/s;
比特率容差:±20×10-⁶ (±895 bit/s)。
5.5.1.2 接口代码
接口代码为 HDB3 (按附录B 规定)。
GB/T 7611—2016
5.5.1.3 过压保护
过压保护应符合附录 A 的要求。
出现在44736 kbit/s接口上的所有信号应满足表16的规定。
在44736
kbit/s接口上的孤立脉冲(表16中脉冲形状)应在图12规定的模框限制之内。为了用
图12所给出的模框同样规范了连接输出口与输入口线对上任何一点的孤立脉形状,图中的纵轴(Y
轴)
表示归一化脉冲幅度,横轴(X 轴)为单位间隔表示的时间。
表16 44736 kbit/s接口物理层规范
|
|
---|---|
|
|
|
|
|
|
|
|
|
|
|
|
|
|
|
|
|
GB/T 7611—2016
style="width:8.18668in;height:8.08676in" />归一化脉冲幅度
1.5
时间(码元间隔单位)
|
|
---|---|
|
|
|
|
|
|
|
|
|
|
|
|
|
|
|
|
图 1 2 44736 kbit/s 接口孤立脉冲模框和公式
5.6 139264 kbit/s 接 口(E4)
5.6.1.1 速率与容差
标称比特率:139264 kbit/s。
比特率容差:±15×10- (±2089 bit/s)。
GB/T 7611—2016
5.6.1.2 接口代码
接口代码为CMI 码(见附录C)。
5.6.1.3 过压保护
过压保护应符合附录 A 的要求。
5.6.2.1 输出口输出阻抗和负载阻抗
输出阻抗为75Ω(同轴方式)。
输出阻抗特性(回波衰减)应符合表17中的规定。
表17 139264 kbit/s接口输入口回波衰减
|
|
---|---|
|
|
标称负载阻抗为75Ω。
5.6.2.2 输出口信号波形和相关参数
139264 kbit/s接口的输出口信号波形和相关参数应符合表18和图13的规定。
表18 139264 kbit/s接口输出信号波形和相关参数
|
|
---|---|
|
|
|
|
|
75 Ω,电阻性 |
|
|
|
|
|
|
GB/T 7611—2016
style="width:10.42003in;height:6.8574in" />
a) 139264 kbit/s 接口输出二进制“0”脉冲模框
style="width:10.38007in;height:6.9135in" />
b) 139264
kbit/s 接口输出二进制“1”脉冲模框
最大"稳态"幅度不应超过0 .55 V。 过冲和其他瞬变应落在以0.55V 和0.6 V
所限定不超过稳态0.05 V 有的小圆
点区域之内。
b
当以这些模框为要求使用示波器测量信号脉冲波形时,待测信号应通过交流耦合方式耦合到示波器上,所使用的
耦合电容不应小于0.01μF。
对于两个模框的标称零电平,应以示波器无输入信号状态(短路示波器输入端)下水平扫描线校准。接入待测信号
后扫描线的垂直位置应以满足模框限制为目标进行调整,这样的调整对于两个模框都应是适用的,而且这种调整不
得超过±0.05 V。
应通过重新去掉输入待测信号后检查核准水平扫描线移动是否超过模框标称零电压±0.05的
限制。
对以这些模框为标准的测试,应在-0.4 V~+0.4V
之间测量其上升和下降时间,且该时间不应超过2 ns。
图 1 3 139264 kbit/s 接 口 输 出
信 号 脉 冲 模 框
GB/T 7611—2016
图13中,不管前后脉冲的状态如何,在编码序列中的每一个脉冲,在使用同一个定时参考时应满足
同一固定模框的限制,也即与它们的标称起止边缘应重合。模框适合在输出状态由于高频抖动造成的
符号间干扰,但不允许抖动出现在与接口信号源相关的定时信号中。
当使用示波器测试技术决定脉冲是否与模框相符时,为了抑制低频抖动的影响使后续脉冲扫描线
(轨迹)重叠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可采用以下几种技术来实现,例如:用待测波形触发示波器,用同一个
时钟信号,或者用同一个时钟信号提供示波器触发和提供脉冲输出电路。这些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
反转脉冲中,负向转换和正向转换除了定时容差应分别为±0.1 ns 和±0.5 ns
外,其他特性相同。
5.6.3.1 输入口阻抗
标称阻抗为75Ω(同轴方式)。
输入阻抗特性应符合表19中的规定。
表19 139264 kbit/s接口输入口回波衰减
|
|
---|---|
|
|
5.6.3.2 输入口接收灵敏度
出现在输入口上的数字信号首先是按5.6.1.2和5.6.2.1中规定的数字信号,其次是该信号经过连
接输出口与输入口传输线对传输而产生畸变的数字信号。由于传输线对的不同,信号产生的畸变也不
同,输入口应能适应这些畸变的信号。这些线对的衰减频率特性应近似符合 √f
规律,而且在70 MHz 频率点上衰减值的变化范围至少应达到0~12 dB。
此衰减值应包括可能存在于输出口与输入口之间
的数字配线架所引入的任何衰减。
连接输出口与输入口的同轴线对的外导体应在输出口和输入口处均与连接网连接。
传输电缆的路由请见 ITU-T K.27。
5.7 51840 kbit/s 接口(STM-0 接口)
5.7.1.1 速率与容差
标称比特率:51840 kbit/s;
比特率容差:±20×10-6(±1037 bit/s)。
5.7.1.2 接口代码
接口代码采用 HDB2、HDB3 码和CMI 码均可(HDB2、HDB3 码见附录B,CMI
码见附录 C)。
5.7.1.3 过压保护
过压保护按照附录 A 的规定和测试。
GB/T 7611—2016
5.7.2.1 输出阻抗与负载阻抗
输出阻抗应符合以下要求:
——标称输出阻抗为75Ω(同轴方式)。
— — 输出阻抗特性(回波衰减)应符合表20的规定。
表20 51840 kbit/s 输出口回波衰减
|
|
---|---|
|
|
|
|
输出负载阻抗应符合以下要求:
—— 标称输出负载阻抗为75Ω。
5.7.2.2 输出口波形和相关参数
51840 kbit/s接口输出波形和相关参数应符合表21和图14的规定。
表21 51840 kbit/s 输出口信号波形和相关参数
|
|
---|---|
|
|
|
|
|
|
|
|
|
9.65 ns |
|
|
|
|
5.7.3.1 输入阻抗
标称输入阻抗为75 Ω(同轴方式)。
输入阻抗特性(回波衰减)应符合表22中的规定。
GB/T 7611—2016
style="width:8.86007in;height:9.9in" />
图14 51840 kbit/s 接口脉冲模框
表22 51840 kbit/s接口输入口回波衰减
|
|
|
---|---|---|
|
|
|
|
|
|
|
|
5.7.3.2 输入口接收灵敏度
出现在输入口的数字信号,首先是满足5.7.1.2和5.7.2.1中规定的信号,其次是该信号经过连接输
出口与输入口同轴传输线对传输产生畸变的信号,由于传输线对的不同,产生的畸变也不同,输入口应
能适应这些产生畸变的信号。这些传输线对的衰减—频率特性应近似符合 √f
规律,而且在25920 kHz
频点上衰减值变化范围至少应达到0 dB~12dB,
此衰减值应包括存在于输出口与输入口之间的数字
GB/T 7611—2016
配线架所引入的任何衰减。
5.7.4.1 信号功率电平
使用一个频率带宽不低于4倍比特率的电平功率计,在一个截止频率为207360
kHz 博特瓦茨低
通滤波器限制下进行宽带功率电平测量,在考虑了发送电平变化以及传输电缆长度在68.6
m~137 m
变化两者之后,在接口间无直流传输情况下所应达到的功率电平值应在-2.5
dBm~+4.3 dBm之间。
5.7.4.2 眼图
在交叉连接点上数字信号的的眼图应在图15所给处的模板限制之内。图15眼图模板适应最大和
5.7.4.1 提及的电缆长度范围。眼图纵坐标为电压采用归一化标度,横坐标为时间以
码元间隔为单位标度,灰色部分为信号禁区。图中分区折线的拐点在图下表格注明。
图15中,内外轮廓关于零幅度轴对称。1码元间隔=1UI=19.29 ns。
style="width:8.33332in;height:6.87346in" />
|
|
||||
---|---|---|---|---|---|
|
|
|
|
|
|
|
|
|
|
|
|
图15 交叉连接点眼图
GB/T 7611—2016
同轴线对的外导体应在输出口和输入口与连接网连接。
连接电缆的路由请见 ITU-T K.27。
5.8 155520 kbit/s 接口(STM-1e)
5.8.1.1 速率与容差
标称比特率:155520 kbit/s;
比特率容差:±20×10-6(±3111 bit/s)。
5.8.1.2 接口代码
接口代码采用CMI 码(见附录 C)。
5.8.1.3 过压保护
过压保护应符合附录 A 的要求。
5.8.2.1 输出阻抗与负载阻抗
输出阻抗应符合以下要求:
——标称输出阻抗为75Ω(同轴方式);
— 输出阻抗特性(回波衰减)应符合表23的规定。
表23 155520 kbit/s 输出口回波衰减
|
|
---|---|
|
|
输出负载阻抗应符合以下要求:
— 标称输出负载阻抗为75Ω。
5.8.2.2 输出口波形和相关参数
155520 kbit/s接口的输出口波形和相关参数应符合表24和图16的规定。
表24 155520 kbit/s 输出口信号波形和相关参数
|
|
---|---|
|
|
|
|
|
|
GB/T 7611—2016
表 2 4 ( 续 )
|
|
---|---|
|
|
|
|
|
|
style="width:10.7734in;height:7.21336in" />
a) 二进制"0"脉冲模框
图16 155520 kbit/s 输出口信号脉冲模框
GB/T 7611—2016
style="width:10.68671in;height:7.29344in" />
b) 二进制"1"脉冲模框
最大"稳态"幅度不应超过0.55 V。 过冲和其他瞬变应落在以0.55V 和0.6 V
所限定不超过稳态0.05 V 有的小圆
点区域之内。
b
当以这些模框为要求使用示波器测量信号脉冲波形时,待测信号应通过交流耦合方式耦合到示波器上,所使用的
耦合电容不应小于0.01μF。
对于两个模框的标称零电平,应以示波器无输入信号状态(短路示波器输入端)下水平扫描线校准。接入待测信
号后扫描线的垂直位置应以满足模框限制为目标进行调整,这样的调整对于两个模框都应是适用的,而且这种调
整不得超过士0.05 V。
应通过重新去掉输入待测信号后检查核准水平扫描线移动是否超过模框标称零电压±0.05
的限制。
对以这些模框为标准的测试,应在一0.4 V~+0.4V
之间测量其上升和下降时间,且该时间不应超过2 ns。
图 1 6 ( 续 )
图16中,不管前后脉冲的状态如何,在编码序列中的每一个脉冲,在使用同一个定时参考时应满足
同一
固定模框的限制,也即与它们的标称起止边缘应重合。模框适合在输出状态由于高频抖动造成的
符号间干扰,但不允许抖动出现在与接口信号源相关的定时信号中。
当使用示波器测试技术决定脉冲是否与模框相符时,为了抑制低频抖动的影响使后续脉冲扫描线
(轨迹)重叠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可采用以下几种技术来实现,例如:用待测波形触发示波器,用同一个
时钟信号,或者用同
一个时钟信号提供示波器触发和提供脉冲输出电路。这些技术有待进 一步研究。
反转脉冲中,负向转换和正向转换除了定时容差应分别为+0. 1 ns 和+0 . 5 ns
外,其他特性相同。
5.8.3.1 输入阻抗
标称输入阻抗为75Ω(同轴方式)。
输入阻抗特性(回波衰减)应符合表25的规定。
GB/T 7611—2016
表25 155520 kbit/s接口输入口回波衰减
|
|
---|---|
|
|
5.8.3.2 输入口接收灵敏度
出现在输入口的数字信号,首先是满足5.8.1.2和5.8.2.1规定的数字信号,其次是该信号经过连接
输出口与输入口同轴传输线对传输后产生畸变的信号,由于传输线对的不同,产生的畸变也不同,输入
口应能适应这些畸变的信号。这些传输线对的衰减一频率特性应近似符合 √f
规律,而且在78 MHz 频 率点上的衰减值变化范围至少应达到0 dB~12.7dB,
此衰减值包括存在于输出口与输入口之间的数字
配线架所引入的任何衰减。
5.8.4.1 信号功率电平
使用一个工作频率带宽不低于300 MHz
的电平功率计进行宽带功率电平测量,其宽带功率在接口
间无直流传输的情况下所应达到的功率值应在-2.5 dBm~+4.3 dBm 之间。
5.8.4.2 眼图
5.8.4.1 给出的最大和最小功率电平的眼图应满足图17给出的要求。其中电压标度是归一化
值,时间标度为脉冲的重复周期 T。 眼图的零拐点按图17所示。
style="width:5.24014in;height:5.0534i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17 155520 kbit/s(STM-1e)眼图
GB/T 7611—2016
图 1 7 中T= 码元周期(6.43 ns)。
当终接标称值为75Ω电阻测试上述参数和眼图,该电阻容差应
不超过标称值的±5%。
连接输出口与输入口的同轴线对外导体应在输出口和输入口均与连接网连接。
传输电缆的路由请见ITU-T K.27。
5.9 2048 kHz 同步定时接口
工作在数字网中的数字设备如果需要一个外部的2048 kHz
同步定时信号或输出一个2048 kHz
同步信号时,其物理层特性应符合本章规定。
5.9.1.1 频率与容差
标称频率:2048 kHz;
频率容差:±50×10-6。
由于在网络中对2048 kHz
同步接口运用同步等级的不同,对其要求应有所不同,本节规定的要求
仅仅是网络设备物理层所应具备的最低要求,而不是在网络中对提供同步信号允许的频差。
5.9.1.2 过压保护能力
过压保护应符合附录 A 的要求。
5.9.2.1 输出阻抗与负载阻抗
输出阻抗有两种方式:
——标称输出阻抗:120 Ω(对称方式);
—标称输出阻抗:75 Ω(同轴方式)。
负载阻抗与输出阻抗匹配有两种方式:
——标称负载阻抗:120 Ω;
— 标称负载阻抗:75Ω。
本标准推荐使用对称方式,即120Ω,并规定当在网络接口上必须实现75Ω接口与120
Ω接口互
通,阻抗适配措施应由75Ω侧解决。
5.9.2.2 输出口波形和相关参数
2048kHz
输出口信号波形和相关参数应符合表26和图18的规定。输出口的频率准确度要求见
表27。
表26 2048 kHz 输出口信号波形和相关参数
|
|
---|---|
|
|
|
|
GB/T 7611—2016
表 2 6 ( 续 )
|
|
|
---|---|---|
|
|
|
|
75 Ω 电阻性 | 120 Ω 电阻性 |
|
1.5 V | 1.9 V |
|
0.75 V | 1.0 V |
style="width:8.40664in;height:10.31316in" />
style="width:1.01999in;height:0.83336in" />
在阴影区信号应是
单调的
T: 同步信号平均
周期
图 1 8 2048 kHz 同步信号脉冲摸框
36
GB/T 7611—2016
表27 数字2048 KHz 时钟-输出口的频率准确度要求
|
|
---|---|
|
|
|
|
|
|
|
|
|
5.9.3.1 输入阻抗
标称输入阻抗有两种方式:
120 Ω(同轴方式);
——75Ω(对称方式)。
输入口阻抗特性(回波衰减)应≥15 dB (在2048 kHz 频率点用正弦信号测试)。
5.9.3.2 输入口接收灵敏度
出现在输入口的2048 kHz
信号,首先是符合5.9.2.1规定的信号,其次是该信号经过连接输出和
输入口的传输线对传输后产生畸变的信号,由于传输线对的不同,所产生的畸变也不同,输入口应能适
应这些畸变。这些传输线对的衰减—频率特性应近似符合 √f 规律,而且在2048
kHz 频率点上衰减值 变化范围至少应达到0~6 dB。
此衰减值包括可能存在于输出口与输入口之间的数字配线架所引入的
任何衰减。
连接输出口与输入口所使用的同轴线对的外导体或对称线对的屏蔽层,在输出口和输入口处应与
连接网(大楼布线网)连接。
传输电缆的路由请见ITU-TK.27 建议的指导。
在发送器和接收器的接口上直接将同轴电缆的外导体与连接网相连接,由于同轴电缆两端的地电
位不同,会导致不希望的电流经外导体流过连接器和接收器输入电路。这可能引起误码或永久性的损
坏。为了防止这个问题,在接收器接口处与外导体和连接网之间采用直流绝缘。这个直流绝缘应不影
响设备和安装满足 EMC 的要求。
5.10.1 基于 V.11 的时间/相位分配接口
5.10.1.1 概述
该接口能够同时提供 ToD 信息秒脉冲信号,通常采用RJ-45 接口。1PPS
时间/相位接口采用点到
点 V.11 接口(见 ITU-T
V.11),对其上升/下降时间具有附加要求,这对于提供1PPS 信号所要求的准
GB/T 7611—2016
确度是必要的。
该接口可用于时间同步分配和时间测量,它是平衡接口,可以容忍大量的共模噪声。1PPS
接口包
括一个平衡的100Ω1PPS
差分信号,可用于连接至另一个定时装置或者测量设备。
该接口支持两种模式:
a) 时间输入模式(网元从一个外部时间输出(Master)
端口接收时间同步信号)。
b)
时间输出模式(网元向某个接口输出时间同步信号),此时间同步信号的接收机将会是一个运
行于时间输入模式的单元,其可以是测量设备或是时间从钟。
对于同时要求时间输入和时间输出模式的情况,则需要两个 RJ-45
接口,见表28和表29。
表28 工作在时间输入模式的 RJ-45 接口线序要求
|
|
|
---|---|---|
|
|
|
|
|
|
|
1PPS IN-
|
|
|
|
|
|
|
|
|
1PPS IN+ |
|
|
|
|
|
|
|
|
表29 工作在时间输出模式的 RJ-45 接口线序要求
|
|
|
---|---|---|
|
|
|
|
|
|
|
1PPS OUT- |
|
|
|
|
|
|
|
|
1PPS OUT+ |
|
|
|
|
|
|
|
|
对于只要求一种模式的情况,可使用单个 RJ-45
接口,配置为时间输入或输出模式,见表30。
GB/T 7611—2016
表30 单一模式应用下的 RJ-45 接口线序要求
|
|
|
|
---|---|---|---|
|
|
|
|
|
|
|
|
|
1PPS IN- | 1PPS OUT-
|
|
|
|
|
|
|
|
|
|
|
1PPS IN+ | 1PPS OUT+ |
|
|
|
|
|
|
|
|
|
|
5.10.1.2 1PPS 上升和下降沿要求
输出口的1PPS OUT 信号对最大的上升和下降时间比 ITU-T V.11(1996)5.3
所要求的更严格。
具体数值待进一步研究。正向的脉冲宽度应在100 ns~500 ms 之间。
5.10.1.3 信号定时
时间主时钟应在1PPS 信号上产生一个正脉冲,这样支架边缘的ITU-T
V.11差分信号的前沿中点
在系统的1s 时间内发生变化。
为了满足表31 中的要求,如果必要的话,应在接收端对1PPS
信号的线缆时延进行控制和补偿。
这可通过网管维护人员手动操作或通过设备自动完成。
表31 1PPS 接口时间分配的定时预算
|
|
|
---|---|---|
|
|
|
|
|
|
|
||
|
||
|
GB/T 7611—2016
5.10.2 1PPS 相位同步测试接口
5.10.2.1 概述
1PPS 接口包括一个非平衡50Ω1PPS 信号,可用于连接到测量设备。
如果50Ω非平衡1PPS
接口符合5.10.1中相关要求(包括表31中的规定),则其也可用于相位分
配。在要求用于时间分配的情况下,为转发相应的时间同步信息,还需一个额外的接口。此额外的接口
超出了本规范的范围。
例如,50Ω非平衡1PPS
接口作为分配接口,已经被用于仅要求相位或频率同步的传统设备。
5.10.2.2 性能要求
该接口信号指示的信号的前沿中点上发生重要的事件,系统应在1PPS
信号上产生一个正脉冲,以 至于支架边缘的 ITU-T V.11
差分信号的前缘中点在系统的1 s 时间内发生翻转。脉冲宽度应在 100 ns~500
ms之间,1PPS 脉冲上升沿的10%~90%的宽度应小于5 ns。
此接口采用阻抗控制为50 Ω,
电缆最大长度为3 m,
以保持低的延迟和上升时间的影响。表32列出了该接口的定时要求。
表32 1PPS 测量接口的定时要求
|
|
|
---|---|---|
|
|
|
|
3 m |
|
5.10.2.3 电压电平
表33给出了该接口的电压电平信息。
表33 输出电压电平
|
|
|
|
|
---|---|---|---|---|
|
5.5 V | 1.2 V | 0.3 V |
|
|
2048 kbit/s接口基本帧规定如下:
a) 基本帧长
基本帧长是按传输顺序连续256个比特组成一个基本帧,基本帧内各比特依次编为第1至第256
比特。
GB/T 7611—2016
b) 基本帧标称重复频率(fur)
基本帧标称重复频率 fap=8000 Hz。
c) 基本帧内的时隙与编号
当需要对基本帧内比特按每8比特组为一个字节分组,或以8比特组字节为单位做组合运用时,可
将一个基本帧内的256个比特自第1比特开始依次按每8比特构成一个时隙(TSn),
共32个时隙,将
此32个时隙依次编为 TSO,TS1,TS2,……,TS31。 每个时隙中的8个比特依次编为 TSn
内第1~第
8比特。
6.1.2.1 基本帧内第1~第8个比特(TSO 的安排**
基本帧内第1~第8个比特(TSO) 的安排原则如下:
a) 基本安排
基本帧内的第1~第8比特(TSO)
用于基本帧定位和勤务。基本帧定位信号与勤务信号按基本帧
传输顺序交替出现。如果需要对基本帧顺序进行编号,规定含有基本帧定位信号的帧依次编为“0”和偶
数(即取2n,其中:n=0,1,2,3,……),
无帧定位信号含有勤务信号的基本帧依次编为奇数(即取2n+
1,其中:n=0,1,2,3,……)。 各个比特安排的具体规定见图19。
b) 循环冗余校验-4(CRC-4)
基本帧中的第1比特(TSO 内第1比特)的一种可能的用法为CRC-4
校验(见6.1.3)。
6.1.2.2 帧中第9~第256 比特的安排
帧中第9~第256比特用于承载数据和/或信令,见图19。
含有帧定位信号的基本帧
帧 长:256比特
|
|
|||||||||||||||||||||
---|---|---|---|---|---|---|---|---|---|---|---|---|---|---|---|---|---|---|---|---|---|---|
|
|
|
|
|
|
|
|
|
9 ……………… 254 |
|
|
|
|
|
|
|
|
|
|
9 …………………25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 1 9 2048 kbit/s基本帧内各比特的安排
GB/T 7611—2016
6.1.3 本帧帧定位丢失和恢复判决准则(算法)
6.1.3.1 基本帧帧定位丢失判决准则
在下列情况之一出现时即判为基本帧定位丢失:
a)
当检测到三个连续有错误的基本帧定位信号时,则判为基本帧定位丢失。为了防止伪帧定位
信号对帧定位的干扰,判定是否帧定位丢失时可增加可选的附加手段,即对不含帧定位信号基
本帧内第2比特进行检测。在上述条件下,连续三次检测到不含帧定位信号基本帧(编号为奇
数的基本帧)内第2比特(基本帧内第2比特)出现错误(即为“0”),也判为基本帧定位丢失。
b) 在利用基本帧内第1比特做循环冗余校验(CRC-4)
工作方式下,如果已获得基本帧定位,但在 8ms 内无法获得两次可确信的CRC-4
复帧定位(见6.1.4),或者在1000个CRC-4 校核块中错误
计数值超过915个(参见6.1.4)也判为基本帧定位丢失并应重新进入基本帧定位搜索。
6.1.3.2 基本帧帧定位恢复判决准则
当检测到下列三个事件均出现时则认为基本帧定位已恢复:
a)
第1次检测到正确的基本帧定位信号,并以该帧定位信号为标志所组成的基本帧为0帧,且认
为检测到的基本帧帧定位信号占据该基本帧的第2~第8比特位;
b)
在后继帧(第1帧)内,应检测不到基本帧定位信号,而在该帧的第2比特位上检测到二进制“1”;
c)
继而在下一帧(第2帧)内,在帧定位信号位上(帧内第2~第8比特)再次检测到正确的帧定
位信号。
6.1.3.1
为了避免由于伪帧定位信号的出现而不能获得正确帧定位位置,应使用下述检测程序:
— 当 在 第 n 帧内检测到正确的帧定位信号后,而后继的第 n+1
帧内相应的时隙位置上应确保 检测不到帧定位信号,而后,在第 n+2
帧内相应的比特位置上应确保再次检测到正确的帧定
位信号。如果上述条件有一个不能满足,则在第 n+2
帧内应立即开始对帧定位信号开始新
一轮搜索;
——对于帧定位的重新搜索应当在刚好判明伪帧定位信号之后的那一点开始,以便防止再次定位
到伪帧定位信号上,
6.1.4 利用基本帧中的第1 比特信息进行 CRC 复帧定位
6.1.4.1 适用场合
当需要增加防止伪帧定位的附加保护措施和增强比特差错在线监测能力时,可利用基本帧内第1
比特的8 kbit/s 承载能力增加 CRC-4 功能。
应该把CRC-4 程序设计成能够与不采用CRC-4
功能的设备互通。为此,有两种方法,即:
—人工方式,将两个方向上该比特(帧内第1比特)均置成二进制"1";
— 自动方式(见6.1.4.4和6.1.4.5)。
6.1.4.2 CRC-4 复帧结构
CRC-4 复帧结构规定如下:
a) 连续16个基本帧组成一个CRC-4 复帧,即每个CRC-4
复帧中含有16个基本帧。 CRC-4 复帧 中基本帧依次编为0,1,2,
……,15。规定,组成CRC-4 复帧的各基本帧中含有帧定位信号的
基本帧在CRC-4
复帧中的帧依次编为0,2,4,6,8,10,12,14,不含基本帧定位信号的基本帧依
GB/T 7611—2016
次编为1,3,5,7,9,11,13,15(见表34)。
b) CRC-4 复帧中编号为0~7的基本帧(共8个基本帧)组成第1个CRC-4
子复帧并编为 SMFI, 而编号为8~15基本帧(共8个基本帧)组成第2个CRC-4
子复帧编为 SMFⅡ。CRC-4 子复 帧即为 CRC-4 校验块的大小(共2048 bit)。
CRC-4 复帧结构与利用时隙16(TS16)
传送随路信令组成的复帧结构(见6.2.2)无关。
表34 CRC-4 复帧结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4.3 CRC-4 复帧中各比特的安排
CRC-4 复帧中各比特安排原则如下:
a) CRC-4
复帧中编为0,2,4,6,8,10,12,14的基本帧(含有帧定位信号的各基本帧)的第1比特
(TSO 内第1比特)用于承载CRC-4 运算余数。其中CRC-4 子复帧 SMFI
中编为0,2,4,6基 本帧的第1比特和子复帧 SMFⅡ 中编为8,10,12,14基本帧的第1
比特分别依次编为 C1, C2,C3 和 C4, (见表34)。 C1 为 CRC-4
运算余数最高有效位,C4 为最低有效位。
b) CRC-4 复帧中编为1,3,5,7,9,11的基本帧(无帧定位信号的各基本帧)的第1
比 特(TSO 内 第1比特)用于承载CRC-4
复帧定位信号,依基本帧传送顺序填入“001011”(见表34)。
c) CRC-4 复帧中编号为13,15的基本帧(无帧定位信号的基本帧)的第1比特(TSO
内第1比特) 定义为远端循环冗余校验结果指示比特,分别标为"E1"
和"E2",用于向对端传送对收到 CRC-4 子复帧(SMF)
循环冗余校验结果,无差错时置"1"有差错时置"0"。其中"E1" 表示对收到复帧
SMFI 的校验结果,"E2" 表示对收到复帧 SMFI
的校验结果(见表34)(注1,注2)。在实现基本帧 定位和CRC-4 复帧定位之前"E1"
和"E2" 均应置成"0"。即使包含"E" 比特的 CRC-4 子复帧
GB/T 7611—2016
(SMFI 或 STMⅡ) 有差错,"E" 比特提供的信息仍认为是有效的,因为"E"
比特本身出现差错
的概率很小。
在短期内,可能有一些设备不使用“E”比特,在这种情况下,应将“E"
比特置"1”。
d) 规定对收到 CRC-4 子复帧(SMFI 和 SMFⅡ) 进行校验得到结果,并对"E"
比特设置总的延迟
时间应小于1s。
6.1.4.4 具备 CRC-4 功能设备与不具备
CRC-4 功能设备之间的互通
具备CRC-4 功能的设备与暂不具备 CRC-4
功能的设备应能互通(即,两者互连后其间应能不间断
的提供业务),互通可通过人工或自动方式实现。
a) 人工方式
具备CRC-4 功能设备的基本帧第1比特应可灵活设置,当与不具备 CRC-4
能力的设备互通时,将
其人工设置为二进制“1”。
b) 自动方式
自动方式可通过低层功能或高层功能实现。
——通过高层功能:通过高层网管设备(如TMN) 控制实现(其实施细则待定);
——通过低层功能:利用CRC-4 复帧定位改进算法实现(见6.1.4.5.3)。
6.1.4.5 CRC-4 复帧定位算法
6.1.4.5.1 概述
CRC-4 复帧定位有 CRC-4 复帧定位基本算法和CRC-4 复帧定位改进算法两种。
当要求以低层功能方式实现具备循环 CRC-4 功能的设备与不具备 CRC-4
能功的设备(非 CRC-4 设备)之间自动互通时,应采用CRC-4
复帧定位改进算法(自适应算法),其他情况应采用CRC-4 复帧
定位基本算法。
6.1.4.5.2 CRC-4 复帧定位基本算法
基本算法适用于终接在通道本地端口和远端端口的设备均具备CRC-4
功能(算法见图20),具体要
求如下:
a)
按6.1.3.2算法检测到了基本帧定位信号,则假定实现了基本帧定位,并立即启动对CRC-4
复 帧定位的搜索。对CRC-4
复帧定位信号的搜索应只在无帧定位信号的基本帧中进行,如果在 8ms
内能判定至少已正确检测到两个 CRC-4 复帧定位信号,则认为已进入了 CRC-4
复帧定 状态位。此两个 CRC-4 复帧定位信号的时间间隔可为2 ms 或为2 ms
的倍数。
b) 在开始对CRC-4 复帧定位搜索后,如果在8 ms 内不能检测到两个正确的
CRC-4 复帧定位信
号,则认为基本帧定位进入了伪基本帧定位状态,并应立即重新进入对基本帧定位搜索运算
程序,见6.1.3。
c) 一旦确认进入了CRC-4 复帧定位状态,可利用CRC-4
的检测能力对传输比特差错和伪基本帧 的位进行监测和检测(如果需要应调整
CRC-4 复帧定位和基本帧定位间的相对位置)。
对于帧定位的重新搜索应当在刚好判明错误帧定位信号(伪帧定位信号之后)的那一点开始,
以便防止再定位到伪帧定位上。
d)
一旦基本帧定位恢复,就不应再使用由于基本帧丢失所采取的相应措施。然而如果采用
CRC-4 复帧定位基本算法基本帧定位持续实现,而 CRC-4 复帧定位不能在100
ms~500 ms 时间内完成(例如,发送端没有实施 CRC-4
程序),则采取相应基本帧帧丢失所规定的那些措
施并确认对端是否具备循环校验 CRC-4 功能。
GB/T 7611—2016
style="width:11.54009in;height:15.09332in" />class="anchor">判定原始基本帧定位(BFA) 丢失:
— 远端告警指示(RAI)比特A="1":
设置远端循环冗余校验结果指示比特E-"0":
— 撤出业务;
停止运行CRC-4 性能监视程序
启动基本顿帧定位(BFA) 搜索运算程序
否 是否
获得基木帧定位?
是
进入基本帧定位(BFA)状态(原始基本帧定位):
进入业务:
一 设置远端告警指示(RAI)比特A- “o”:
一 设置远端循环冗余校验结果指示比特 F=“0”; 启动400 ms 定时器;
启动原始基本帧定位丢失检测运算程序
启动CRC-4 复帧定位(MHA) 搜索运算程序
在8 ms 内
是否获得CRC-4 复帧
定位(MFA)?
style="width:0.12665in;height:0.13332in" />
是
并行
运行基本帧定位
(BTA) 搜索程序:是否获得基本
帧定位?
否
,e
认为是具备CRC-4 功能设备与具备CRC-4 功
能设备互通:
—确认原始基本帧定位(BFA) 与相关CRC-4
复帧定位(MFA) 相对位置;
如果需要,调整原始基本帧定位(BFA) 与
CRC-4 复帧定位(MIA) 相对位置;
保持设置远端告警指示(RA1)比特
A="0"
是
认为是具备CRC-4 功能设备与不CRC-4 功 能设备互通:
—硝认原始基本帧定位(BEA)正确;
保持设置远端告警指示(RAT)比特
A="0";
—保持设胃远端循环冗余校验结果指示 比特L-"0";
— 停止对接收CRC-4 处埋程序;
—指示输入“没有CRC-4 复帧定位(MFA)”
启动CRC 4性能监测程序:
6.1.4.8 设置E比特
是
计数1秒内
CRC-4 差锆数(E="1" 数)
是否大于915?
否
继续CRC-4 性能监测:
按照6.1,4.8设置E 比特
图20 CRC-4 帧定位算法流程图
GB/T 7611—2016
“在进入原始基本帧定位状态之前,A(RAI) 比特应当置"1",E 比特应当置"0”。
一旦进入了原始基本帧定位状态, 则A 和 E 比特均应置“0”。如果随后在400
ms 的搜索窗口里CRC-4 复帧定位被实现,应进行确认原始基本帧定
位位置与CRC-4
复帧定位位置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可做调整)。然后应按照6.1.4.8规定,开始CRC-4
性能监测
和设置 E 比特。然而如果,CRC-4 复帧定位在400 ms
的搜索时间窗口里没实现,但原始基本帧定位状态一直保
持,则应保持禁止对输入信号CRC-4 处理并将 A(RAI) 和 E 比特置"0"。
b 当初始的原始基本帧定位被实现,
一个对原始基本帧定位丢失的检测程序将立刻被启动,该程序是与CRC-4 复帧
定位搜索程序并行运行的后台处理程序,也即,在任何时刻出现"原始基本帧定位丢失"将复位
CRC-4 复帧定位搜
索程序。因此,在实际中400 ms 定时器是一个能适时校准的计数器。
任何对基本帧定位的搜索的算法,应刚好在伪帧定位之后那一点开始。
d 任何对2048 kbit/s通道的重新配置(例如,由于管理的需要在一个交换的2048
kbit/s网络中),在一对新的通路
终端之间将导致基本帧定位丢失,即算法完全复位。
由于以下原因,不需要考虑每个并行搜索相关的超时:
—并行基本帧定位搜索期间以400 ms 定时器为参考,即,如果400 ms
定时器超时,则并行基本帧定位终止,并
开始进入“CRC-4 与无CRC-4 互通”状态;
—在实际中,即使模仿基本帧定位的伪基本帧定位不出现,由于并行搜索将重复获得原始基本帧定位位置,并
行基本帧定位状态在CRC-4 复帧定位搜索窗口将进入/退出。
图 2 0 ( 续)
6.1.4.5.3 CRC-4 复帧定位改进算法
改进算法适用于本地设备端口具备 CRC-4
能力,但通过通道与其对应相接的远端设备端口可能具
备,也可能不具备 CRC-4 能力,为了保证自动互通,应采用的算法如下:
a) 一旦获得按6.
1.3.2算法检测到了基本帧定位标志,则认为进入了基本帧定位状态,应采取如
下措施:
— — 设定所获得的基本帧定位为原始基本帧定位;
— — 向对端发送置比特 A =“0”(RAI),比 特 E="0" 并进入通信状态;
— 启 动 4 0 0 ms
定时器,和原始基本帧定位状态监测程序("基本帧定位丢失"监测程序),此监测
程序在400 ms 定时器计时期间内将与对 CRC-4 校验复帧定位搜索并运行;
——400 ms定时器 一
旦被启动在计时期间将不复位,除非认定的原始基本帧定位丢失的监测程
序(见6 . 1 .
3)判定所认定的原始基本帧定位丢失,并重新启动基本帧定位信号搜索运算
程 序 ;
— — 每当认为获得了原始基本帧定位,则在8 ms 期间内对 CRC-4
复帧搜索。如能在8 ms 内 判 定 正确检测到至少两个 CRC-4
复帧定位信号,则认为已进入了 CRC-4 复帧定位状态(此两个 CRC-4
复帧定位信号的时间间隔相隔2 ms 或 为 2 ms
的倍数),并确认远端设备端口为具备
CRC-4 能力的端口,而后相继运行CRC-4 监测程序。
如 果 在 8ms 内没有进入 CRC-4
复帧定位状态,则启动对基本帧定位信号的搜索运算程序,但不调
用因基本帧定位丢失而引出的相应动作(如:中断通信,将发向对端的比特 A,E
置"1"等动作)。 一 旦
获得基本帧定位则重复上述在8 ms 内 对 CRC-4 复帧定位的搜索运算程序。
如果需要,基本帧帧定位与 CRC-4
复帧定位相对位置应做调整,以得到两者之间正确的关系(见
表34)。
一 旦确认已进入了CRC-4 复帧定位状态,并完成基本帧定位位置与 CRC-4
复帧定位相对位置的
调整(如果需要整),而后开始执行 CRC-4 差错块检测,并按规定设置"E"
比特向远端发送。
b) 如果在400 ms 定时器的 CRC-4 复帧定位搜索窗口内没有按上述方法找到
CRC-4 复帧定位,
则判定对端设备不具备 CRC-4 能力。并进行下列动作:
GB/T 7611—2016
——提供一个"无CRC-4 复帧信号输入"指示(非告警信号);
— 关闭对输入2048 kbit/s 信号CRC-4 处理程序;
—— 向远端不具备 CRC-4 能力的设备连续发送比特E="1"。
c) 基于正确原始基本帧定位,对使用CRC-4
改进复帧定位算法的设备,应具备对CRC-4 生成器/
检出器故障的监测能力:
为了避免由于CRC-4 生成器/检出器故障而撤出CRC-4 功能,在使用CRC-4
改进复帧定位算法时
应对CRC-4 生成器/检出器故障应有监测能力,其判定故障的方法如下:
——如果确认本地和远端(A =“0”(RAI))均获得了正确的基本帧定位,在连续5s
内,每秒检测
到990个(E="0") 反应 CRC-4 校验块差错(即1000 CRC-4
块出现990个差错块),则判定
CRC-4 生成器/检出器有故障,并应向本地或远端维护管理人员发出提示信号
收到不含帧定位信号基本帧内第3比特,即A=“0”(RAI)
则可认为对端进入了正确的基本帧定位
状态。
如果一直连续接收到不变的比特 E="0" 则表示远端没有进入正确的 CRC-4
复帧定位状态,此时
远端不需要告警,但应给出提示信号。
这里给出的判决周期和门限能保证适应多种差错导出的不同反应,例如,不含帧定位信号基本帧内
第3比特,即 A=“0”(RAI) 表示本地或远端基本帧状态丢失等。
6.1.4.6 终接端点处理(CRC-4 起点与终止端点处理
本节规定对一个2048 kbit/s 链路端点采用循环冗余校验CRC-4
对校验信息生成与检出的处理要
求(生成器/检出器工作原理)。
a) 乘/除处理
在CRC-4 某子复帧SMF(I 或Ⅱ) 中的一个特定CRC-4 比特(即表34中C₁,C₂,C₃,C)
是将其
前一个子复帧 SMF(I 或Ⅱ)(v-1)视为一个二进制序列,并规定该 SMF
的2048个比特为 一 个CRC-4
校验块。将此序列中Ci,C2,C,C 置"0"后视其为一个生成多项式D(x),
该序列的第1比特,即CRC-4
复帧中基本帧编号为0或8帧中的第1比特规定为D(x) 的最高有效位。将多项式
D(x) 按模2乘以
x⁴ (延4比特位),然后除以多项式 G(x)=x⁴+x+1, 所得四位余数 R(x) 即为
SMF(I 或Ⅱ)(y)中的
Ci,C₂,C₃,C₄, 其中 C₁ 为最高有效位 C, 为最低有效位。
上述文字描述的乘除关系可用式(1)说明:
style="width:3.41996in;height:0.63998in" /> ………………………… (1)
式(1)中的Q(x) 为商数生成多项式;R(x) 为余数生成多项式。
b) 编码程序(发送端)
— 将 CRC-4 子复帧SMF(I 或 Ⅱ ) - 1 中 CRC-4 比特C₁,C₂,C₃,C,
置"0",并将该序列用生成多
相式 D(x) 表示;
——对 D(x) 按6.1.4.6a)作乘/除处理;
——将乘/除处理所得的余数R(x)=(Ci,C,C3,C)
存储起来,并插入到相继而来的下一个CRC-4
子复帧 SMF(I 或Ⅱ) 中相应的CRC-4 比特位上,将此插入了 C₁,C₂,C₃,C
的子复帧发送
到对端。对 SMF(I)cv- 1 乘/除处理所得四位余数R(x) 填入SMF(D 中
的C₁,C₂,C₃,C, 对
SMF(Ⅱ)cy- 1 乘/除处理所得四位余数R(x) 填入 SMF(Ⅱ) 中 的 Ci,C₂,C₃,C
c) 解码程序(接收侧)
对一个接收到的 SMF(I 或Ⅱ) CRC-4 子复帧,抽取它的 CRC-4 比特(即CRC-4
比特上的
二进制值 C₁,C₂,C₃,C₄) 得 R"(x)=(C",C?,C”,C")
将其存储,而后用二进制“0”取代被抽取
的 C₁,C₂,C₃,C, 比特位形成 CRC-4 子复帧 SMF'(I 或 Ⅱ ) -p, 并以多项式
D'(x) 表式该
序列。
GB/T 7611—2016
— — 对D'(x) 按6.1.4.6a) 做乘/除处理得余数R'(x)=(C′,C'₂ ,C',C')。
将得到的余数R'(x)
存储起来,然后与相继收到的下一个CRC-4 子复帧 SMF(I 或 Ⅱ ) 中 CRC-4
字(C₁ ,C₂ ,C₃ ,
C₁) 形成的多项式R(x) 按权值相同对应比特进行逐位比较。
— — 如果R'(x)=R(x) 则 判 定 CRC-4 子复帧 SMF(I 或 Ⅱ )(y-p
被正确接收,将发往对端的
E (或2)比特置"1”,如果 R'(x)R(x) 则判定被接收的 CRC-4 子复帧 SMF(I 或 Ⅱ
)(N-1)有 差
错,将发往对端的 E (或2)比特置“0”。要求从判定到设置不得超过1 s。
如果被校验块是CRC-4 复帧中的子复帧SMFI, 则利用 E1 比特,如果是CRC-4
复帧中的子复帧中
子复帧 SMFⅡ 则利用 E2 比特。
6.1.4.7 CRC-4 余数的中间处理
当在2048 kbit/s通路中间某点,需要对含有 CRC-4 校验信息的2048
kbit/s数字信号流的校验 块中某些比特(如 S)
(见图19和表34)做受控变动时,例如,当利用Sa; 比特4 kbit/s 的承载能力做网
管数据信息链路,在中间某点上下载数据信息时应按本条给出的规定处理。为保证能在两端使用同样
的处理程序(6.1.4.6)按预期要求反应伪帧定位和正确的监测全程比特差错,应在变动点上对
CRC-4 校
验块和校验比特(即余数R(x)=(C₁ ,C₂ ,C₃ ,C)) 做修正处理,即 CRC-4
升级算法。
利用图21用举例说明处理程序算法,其具体算法参见附录 D 并 见 ITU-T G.706
建议。
不排除用其他的算法达到同样的目的。
style="width:10.96042in;height:3.32708in" />
Su比特通路
说明:
D(x),R(x) —— 含有CRC-4 校验信息的2048
kbit/s数字信号流用表示的生成多项式;
Dnew(x),R(x)——Sa 比特发生变化(取出和插入引起),而R(x) 未变的2048
kbit/s数字信号流用生成多项式
表示;
Sadiff(x) ——在CRC-4 子复帧(SMF) 中 Sa
比特位置上,由于在该位置取出和插入数据,使原位置上的二进
制值发生变化,Sadiff(x)表示该位置上二进制内容相对变化(相对差异)内容组成序列的生成
多项式;
Rdiff(x) — — 按6 . 1 .4 . 6 a)规定对Sadiff(x)处理生成的余式;
Rnew(x)=R(x)④Rdiff(x)。
注: 表示模2加。
图 2 1 CRC-4 余数中间处理程序
6.1.4.8 CRC-4 检测/监测能力的利用
6.1.4.8.1 对伪帧定位和的检测
对伪帧定位和的检测应在确认进入正确 CRC-4 复帧定位状态下进行。
GB/T 7611—2016
对伪帧定位和的检测要求如下:
a) 检测目标
— — 在1 s
的检测周期内,以0.99以上的概率检测出由于承载特定信号所造成的伪基本帧帧定位
现象;
——在随机比特差错率为1×10-3的情况下,在1 s 内由于过量的CRC-4
块差错而导致启动基本
帧定位的搜索(即按伪基本帧定位处理)的概率应小于1×10-'。
b) 判决门限与判决准则
检测CRC-4 块的计数门限应为1000个(1 s),其中有差错的 CRC-4 块为 BcRc₄
(通过 E 比特指
示)则:
——当BcRc₄ (有差错的 CRC-4
块)≤915个,判定为比特差错现象,而不判为出现伪基本帧帧
定位;
—— 当915个\<BcRc₄ ≤990
个,则判出现伪基本帧定位,并启动对基本帧定位的搜索;
— 当 在 连 续 5 s 的间隔里,其中每秒钟都有BcRc₄ >990 个,RAI 比特A
="1"则判为 CRC-4 生成
器和检测器故障(见6.1.4.5.3c)]。
6.1.4.8.2 比特差错在线监测
对比特差错在线监测应在确认进入正确CRC-4 复帧定位状态下进行。
比特差错在线监测要求如下:
a) 监测项目
——直接检出差错信息,即每当检出CRC-4 块出现差错(通过E
比特反映)时,即提供差错指示,即
每 1ms 可提供一次CRC-4 校验结果指示;
——根据检出的CRC-4 块差错(通过 E 比特指示)信息综合评估比特差错量级。
b) 监测周期与判决
——直接检出差错信息,其要求如下:
每当检出CRC-4 块差错时,即有差错指示,且每1 ms 一次;
——综合检出差错信息,其有要求如下:
通过对CRC-4 校验块在1 s 时间内(1000个CRC-4
块)的监测,根据其结果评估比特差错量级(算
法不是本标准的范围)。
同步状态 San 比特的规定如下:
a) 对基本帧编号为奇数帧内第4,5,6,7,8比特(时隙TSO
内的第4,5,6,7,8比特)的一种运用
是选用5个比特之一用于标识数字流时钟的同步状态属性信息(SSM), 按被选用Sm
(注)比特 传输顺序每4比特组成一个四位字节(半字节),并依次编为 Sm,S₂
,Sm,Sm, 其中 Sm 为最 高有效位 Sm 为最低有效位,见表36。 n
根据被选用的比特位置决定,可能是4,5,6,7,8中之
一。本标准推荐遵照行业标准 YDN 123—1999,即 n=4。
b) 为了避免识别模糊,Smi,S₂ ,S₃ ,Sm
应按序安排在循环冗余校验-4子复帧中(CRC-4 子复 帧)。
c) 表示同步信息的四位字节编码见表35并与 SDH S1字节5~8比特一致。
GB/T 7611—2016
表35 不含帧定位信号基本帧内TSO
第4~8比特之一用于表示同步状态的安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36 TO 时隙中用于标识同步状态消息的比特位(S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B/T 7611—2016
6.2 2048 kbit/s接口中不同比特速率承载通道的帧结构
以基本帧结构为基础,用帧内第1~256比特组成的31个时隙(TS0~TS31),
按对时隙利用时的编 排不同可派生出不同的帧结构。它们应遵守所有关于2048
kbit/s接口基本要求,电气特性,抖动和漂
移特性以及基本帧的规定,并可利用基本帧提供的所有功能。
6.2.2 承载64 kbit/s信道的帧特性
6.2.2.1 基本要求
承载64 kbit/s信道的帧的基本要求如下:
a) 帧长:连续256 比特组成一个帧。
b) 帧标称重复频率:8000 Hz。
c) 遵照6.1.2的规定,即:自帧中第1比特起每连续8个比特组成一个时隙,
一个基本帧中共有 32个时隙。32个时隙的标号依次为TS0~TS31,
每个时隙的承载能力为64 kbit/s。TSO 的 运用应遵照6.1.2.1的规定。
6.2.2.2 时隙 TS1~TS31 的运用
时隙 TS1~TS31 的运用原则如下:
a) TS1~TS15 、TS17~TS31:
用于承载一个8000 Hz 取样,8比特编码/每样值(对应时隙内的8个比特),的64
kbit/s音频编码
信号,或者用于承载一个64 kbit/s数据信号。
如果一个基本帧内同时承载64 kbit/s数据信号或音频编码信号和64
kbit/s数据信号,则数据信
号应按如下顺序占用时隙:
6-22-14-30-2-18-10-26-4-20-12-28-8-24-5-21-13-29-1-17-9-25-3-19-11-27-7-23-15-31。
如用基本帧内某时隙TS 承载64 kbit/s音频编码信号构成音频通路时,当1≤n≤15
时称该音频通路 为第n 路,如果 TS16 用于承载信令信号,当17≤n≤31
时称该音频通路为第(n-1) 路。如果 TS16 也用
于承载音频编码信号,则成为第n 路。如果其中某一时隙承载数据,则应冠以DA,
即 DA 第 n 路。
b) TS16:
优先用于承载共路信令信号。当不用于承载信令信号时也可用于承载64
kbit/s音频编码信号或
6.2.3 n×64 kbit/s接口(承载 n×64 kbit/s
信道的帧特性)
6.2.3.1 基本要求
承载 n×64 kbit/s信道的帧的基本要求如下:
a) 帧长:连续256比特组成一个帧。
b) 帧标称重复频率:8000 Hz。
c)
遵照6.1的规定,即自帧中第1比特起每连续8个比特组成一个时隙,即一个基本帧中共有
32个时隙。32个时隙依次编号为 TS0~TS31, 每个时隙的承载能力为64
kbit/s。TSO 的运 用应遵照6.1.2.1的规定。
6.2.3.2 时隙 TS1~TS31 的运用
时隙 TS1~TS31 的运用原则如下:
GB/T 7611—2016
a) TS1~TS15 、TS17~TS31:
——如果承载一个n×64 kbit/s数据信道,n 为2≤n≤15, 则 n×64
kbit/s数据信号填入TS1~TSn
(见图22a)斜线的部分];
——如果一个n×64 kbit/s数据通信道,n 为15\<n≤30, 则将n×64
kbit/s数据信号填入TS1~TS15
和 TS17~TS(n+1) (见图22b)斜线的部分]。
剩余时隙填入二进制"1"。
TSi₆ :如果需要,可用于一个64 kbit/s信令信道。
|
|
|
|
---|
TSn
a) n×64 kbit/s(2≤n≤15)
style="width:12.38056in;height:1.44722in" />
b) n×64 kbit/s(15≤n≤30)
图22 2048 kbit/s基本帧承载 n×64 kbit/s信道的帧特性
6.2.4 多个 n×64 kbit/s接口(承载一个或多个 n×64
kbit/s信道的帧特性)
6.2.4.1 基本要求
承载多个n×64 kbit/s接口的基本要求如下:
a) 帧长:连续256 比特组成一个帧。 帧标称重复频率:8000 Hz。
b) 遵照6.1.4的规定,即:自帧中第1比特起每连续8个比特组成一个时隙,
一个基本帧中共有 32个时隙,32个时隙的标号依次为TSO~TS31,
每个时隙的承载能力为64 kbit/s。TSO 的运 用应遵照6.1.2.1的规定。
6.2.4.2 时隙 TS1~TS31 的运用
时隙 TS1~TS31 的运用原则如下:
a) TS1~TS15 、TS17~TS31:
令 TS(x) 时隙为被指定作为容纳n×64 kbit/s信号的第一个时隙,则:
——如果x\<15 且(x+n-1)\<15; 或者,如果x>17 且(x+n-1)\<31
则将数据信号填入 TS(x)
~TS(x+n-1) (见图23a),b)有斜线的部分);
——如果x+(n-1)>16, 则将数据信号是从 TS(x) 到 TS15 和 TS17 到 TS(x+n)
填入(见图
23C)有斜线的部分)。
一旦 n×64
kbit/s信号已被容纳进复用信号,则应采用上述原则,以保证增加这类信号时,仅使用
剩余时隙。
——暂不按排的剩余时隙填入二进制“1”。
b) TS16: 如果需要,可用于一个64 kbit/s信令通道。
style="width:1.96667in;height:1.0934in" />GB/T 7611—2016
|
|
|
|
|
---|
TS(x) TS(x+n- 1)
a)
|
|
|
||||||
---|---|---|---|---|---|---|---|---|
TS(x) TS(x+n-1)
b)
style="width:12.44003in;height:1.8733in" />
c)
图 2 3 2048 kbit/s基本帧承载多个 n×64
kbit/s信道的帧结构
64 kbit/s信道第16时隙可能用于速率达64
kbit/s公共信道信令系统。获取信号校准的方法将形
成特殊公共信道信令要求的一部分。
6.2.6.1 基本要求
随路信令的复帧和复帧特性基本要求如下:
a) 帧长:连续256比特组成一个帧。
b) 帧标称重复频率:8000 Hz。
c) 遵照6.1的规定,即自帧中第1 比特起每连续8个比特组成一个时隙,
一个基本帧中共有 32个时隙。32个时隙的标号依次为 TS0~TS31,
每个时隙的承载能力为64 kbit/s。TSO 的
6.1.2.1 的规定。
d)
以为单元16个基本帧组成1个随路信令复帧,在随路信令复帧结构内将基本帧的
TS16 分成 32个子时隙,每个子时隙(4个比特)承载能力为2000
bit/s(每个比特承载能力为500 bit/s)。
用1个子时隙承载随路信令复帧定位信号,在同一基本帧中的另一个用于承载随路信令复帧
勤务,其余30个子时隙用于承载30个64 kbit/s音频编码信号通路的信令。
6.2.6.2 时隙 TS1~TS31 的运用
时隙 TS1~TS31 的运用原则如下:
a) TS1~TS15、TS17~TS31
每个时隙用于承载一个8000 Hz
取样,8比特编码/每样值(对应时隙内的8个比特)的64 kbit/s
GB/T 7611—2016
音频编码信号或用于承载一个64 kbit/s数据信号。
b) TS16: 用于承载随路信令信号。
6.2.6.3 随路信令复帧结构
随路信令复帧结构规定如下:
a) 随路信令复帧组成
连续16个基本帧组成一个随路信令复帧,随路信令复帧中的基本帧编号依次为F₀
~Fis, 其中编号
为 Fo,F₂ ,F,F₆ ,Fs,F,F₂ ,F 的基本帧内,时隙 TSO
含有基本帧定位信号。编号为 F₁ ,F₃,Fs,F,
F,F,F₃ ,Fi 的基本帧,时隙TSO
不含基本帧定位信号。随路信令复帧运用的详细规定见表37。
b) 复帧标称重复频率:500 Hz。
c) 随路信令 TS16 子时隙的安排
随路信令复帧中基本帧 F。中时隙 TS16
的第1~4比特用于复帧定位信号,其代码为“0000”,第 5~8比特(标成
xyxx)用于随路信令复帧勤务,其中第6比特(y) 用于对端告警指示,y="1"
为告警,
y =“0”为非告警。
以随路信令复帧定位信号为复帧定位参点,将随路信令复帧中各基本帧时隙
TS16 的 8 个 比
特按前后分成两个4比特组子时隙,共30个相同的子时隙,每个支持1个2000
bit/s低速数字信 道。利用这些信道传送30个脉冲编码调制电话通路(或其他64
kbit/s数字通路所需的随路信令 信号)。每个子时隙的1~4比特标号为
a、b、c、d,每个比特支持一个承载能力为500 bit/s 的信道
(见表37)。
表37 随路信令复帧结构
|
|
|
|
|
|||
---|---|---|---|---|---|---|---|
0000 xyxx |
|
|
|
|
|
|
|
|
|||||||
|
6.2.6.4
随路信令复帧的复帧定位丢失和复帧定位恢复
随路信令复帧的复帧定位丢失和复帧定位恢复原则如下:
a) 当连续收到两个有错误的复帧定位信号时,则判随路信令复帧定位丢失。
b) 一 旦在有帧定位信号基本帧的16时隙(TS16) 第1~4
比特位上检测到复帧定位信号
(“0000”),则判定复帧定位恢复(进入复帧定位状态)。
为了防止出现伪复帧帧定位信号的干扰,除上述措施外可选用如下方法:
— 在一个或两个复帧周期内,16时隙(TS16)
内所有比特均为"0"时应判为复帧定位丢失。
——首先在16时隙(TS16)8
个比特中至少检测到一个"1"状态(必要条件),而后,在有帧定位信号
GB/T 7611—2016
基本帧的16时隙(TS16)
第1~4比特位上检测到复帧定位信号(“0000”)才判定复帧定位
恢复。
8448 kbit/s接口的基本帧结构规定如下:
a) 基本帧长
基本帧按传输顺序每1056比特组成一个基本帧。
b) 基本帧标称重复频率
基本帧标称重复频率为8000 Hz。
c) 基本帧内时隙
当需要可对基本帧内按8比特分为一个组,或以8比特一组作组合运用时,可将基本帧内1056个
比特,自帧内第1比特开始,依次按8个比特组成时隙(TSn),
共132个时隙,并依次编为 TS0,TS1, TS2,TS3,……,TS131。
每个时隙内的8个比特依次被编为时隙内(TSn 内)第1~第8比特,每个时隙
的承载能力为64 kbit/s。
6.3.2.1 TSO 内第1~8比特和TS66
内第1~6比特——帧定位比特
TSO 内第1~第8个比特和时隙TS66
内的第1~第6比特,即帧内第1~第8比特和第529~第
534比特共14个比特用于帧定位信号。
帧定位信号为"11100110-100000",此14个比特分两段,第一段为8个比特,其二进制编码为
"11100110",使用基本帧内帧的第1~第8比特(TSO
内第1~第8比特),第2段为6个比特,二进制编
码为"100000"使用基本帧内帧中第529~第534 比特(TS66 内第1~第6比特)。
6.3.2.2 TS66 内第7、8比特
TS66 内第7、8比特的安排原则如下:
a) 时隙TS66 内第7比特,即基本帧内第535比特,用于远端告警指示(RAI),
告警状态为"1",非 告警状态为“0”。
b) 时隙 TS66
内第8比特,即基本帧内第536比特,用于国内勤务,如果不使用或数字链路跨越
国际边界时则固定置"1"。
6.3.2.3 时隙 TS33 内第1~8比特
时隙 TS33
内第1~第8比特,即基本帧内第265~第273比特预留,如果不使用固定置"1"。
6.3.2.4 时隙 TS99
内第1~8比特——用于循环冗余校验-6(CRC-6)
时隙 TS99 内的第1~第8比特,即基本帧内第793~第800比特用作 CRC-6
比特,其目的是为了
提供对8448 kbit/s数字链路端到端传输质量(比特差错)在线监测。
a) CRC-6 基本要求
——校验块:以一个基本帧作为一个校验块,将校验块用生成多项式 D(x)
表示,即校验块长为
1056比特,每秒钟运算8次;
— 时隙内TS99
第1~8比特帧内(第793~第800比特)用于循环冗余校验时各比特的安排,见
表38。
GB/T 7611—2016
表38 TS99 用于 CRC-6 时各比特的安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CRC-6 运算处理
1) 乘/除处理
将一个基本帧承载的二进制序列,将其TS99 内第1~第6比特 C₁ ,C₂ ,C₃ ,C,C₅
,C₅ 均置"0"后组
成校验块,并用生成多项式D(x)
表示该序列,块(基本帧)内第1比特为最高有效位,第1056 比特为最
低有效位。
将第(N-1)帧的多项式D(x) 模2乘以 x⁶ , 然后按模2除以生成多项式x⁶+x+1。
得六位余数R(x)
=(C,C₂ ,C₃,C,Cs,C)(C₁ 为最高有效位,C 为最低有效位)。
2) 编码处理(发端)
将乘除运算所得的余数R(x)=(Ci,C₂ ,C₃,C,Cs,C₆) 存储,插入到下一帧(第 N
帧 )C,C₂ ,C₃ ,
C₄,Cs,C₆ 比特上发往对端。
3) 解码处理(收端)
将收到的基本帧(第(N-1) 帧)序列中 Ci,C₂ ,C₃ ,C₄,Cs,C₆
各比特抽取存储,令以"0"代换后的二
进制序列为多项式D'(x)。 对 D'(x)
按发端作同样乘/除处理,得六位余数式R'(x)=(Ci',C₂ ',C₃ ',
C',Cs',C₆ '), 将此余数式 R'(x) 存储,并与收到相继下一基本帧(第 N
帧)中C₁ ,C₂ ,C₃ ,C,Cs,C。 各
比特依次逐位比较,如果一致则判定无传输差错,并将相反方向基本帧中E
比特置“0”;如果不一致则
判定有传输差错,并将相反方向基本帧中 E 比特置"1"。
6.3.2.5 基本时隙 TS1~ 时隙
TS32、时隙 TS34~ 时隙 TS65、时隙 TS67~ 时隙
TS98、时隙 TS100~ 时隙
基本帧内第9~第273比特、第281~第535比特、第537~第792比特、第801~第1065
比特,用
于承载数据,信令和公务信息。
6.3.3 8448 kbit/s 基本帧定位丢失与恢复
待定。
6.4 8448 kbit/s接口不同比特速率承载通道的帧结构
本节对以8448
kbit/s基本帧结构为基础,利用帧内第1~1056比特组成的0~131时隙(TS0~
TS131),
按承载信息方式可派生出不同的帧结构,它们应遵守有关基本帧的规定,并可利用基本帧提供
的功能。
下面规定两种派生帧结构,但在上述原则下不排除其他派生帧结构。
GB/T 7611—2016
6.4.2 公共信道信令的8448 kbit/s接口帧结构
6.4.2.1 基本要求
公共信道信令的8448 kbit/s接口帧结构基本要求如下:
a)
帧长:每1056比特组成一个帧,自一帧的开始帧内比特编号依次为第1~第1056
比特。
b) 标称帧重复频率:8000 Hz。
c)
帧内时隙划分:自帧内第1比特起,每连续8个比特组成一个时隙,共132个时隙,132个时隙
依次标为 TSO,TS2,TS3,……,TS131。
每个时隙内的8个比特依次编号为第1~第8比特, 每个时隙的承载能力为64
kbit/s。
6.4.2.2 帧内各比特的运用
帧内各比特的运用原则如下:
a) TS0、TS1、T33、TS66 和 TS99
按6.3.2规定。
b) TS2~TS32、TS34~TS65、TS67~TS98 和 TS100~TS131 帧内
TS2~TS32、TS34~TS65、
TS67~TS98 和 TS100~TS131 共127个时隙,每个可用于承载一路64 kbit/s8
比特组字节 结构数据或1路8000 Hz 取样,8比特/每样值64 kbit/s
音频编码信号或64 kbit/s信令信 号。其中,对TS67,TS68,TS69,TS70
以时隙为单元,按优先权递减选用传送公共信道信号。
通路自 TS2 依次编为1~127路,如果承载64 kbit/s8
比特组字节结构数据信号,则冠以"DA"。
6.4.3 随路信道信令8448 kbit/s 接口帧结构
6.4.3.1 基本要求
随路信道信令8448 kbit/s接口帧结构基本要求如下:
a)
帧长:每1056比特组成一个,自一帧的开始帧内比特编号依次为第1~第1056比特。
b) 标称帧重复频率:8000 Hz。
c)
帧内时隙划分:自帧内第1比特起,每连续8个比特组成一个时隙,共132个时隙,132个时隙
依次标为 TS0,TS2,TS3,……,TS131。
每个时隙内的8个比特依次编号为第1~第8比特, 每个时隙的承载能力为64
kbit/s。
6.4.3.2 帧内各比特的运用
帧内各比特的运用原则如下:
a) TSO、TS1、T33、TS66 和 TS99 应符合6.3.2的规定。
b) TS5~TS32、TS34~TS65、TS71~TS98 和 TS100~TS131 帧内
TS5~TS32、TS34~TS65、
TS71~TS98 和 TS100~TS131 共120个时隙,每个可用于承载一路64 kbit/s8
比特组字节 结构数据通路或一路8000 Hz 取样,8比特/每样值64
kbit/s音频编码信号。
通路自 TS5 依次编为1~120路,如果承载64 kbit/s8
比特组字节结构数据信号,则冠以"DA"。
c) TS67~TS70
将 TS67~TS70 编成复帧结构用于为120通路传送随路信令信号。
6.4.3.3 随路信令复帧
随路信令复帧规定如下:
GB/T 7611—2016
a) 随路信令复帧组成
连续16个基本帧组成一个随路信令复帧,复帧内的基本帧编号依次为。基本帧
F。内时隙 TS67、 TS68、TS69、TS70
时隙的第1~第4比特为复帧定位信号,其二进制编码为“0000”,第5~第8比特应
标为“xyxx”,其中标为x 的比特作为备用比特,不用时置“1”;y
比特用于远端告警指示,告警 y=“1”,
非告警 y =“0”(见表39)。
b) 随路信令复帧标称频率:500 Hz。
c) 随路信令复帧的信令通道以复帧定位信号为参考将基本帧 F₁ ~Fi 时隙
TS67,TS68,TS69,TS70 分为每4比特一个子时隙,
一个子时隙支持一路随路信令,共120各相同的低速数信道。组成每
个低速信道的4个比特标号为a、b、c、d,每个比特支持1个500
bit/s的信道用于传送(见表39)。
表39 随路信令通道分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复帧比特数为4760比特。
复帧可分成7个M 子帧,每个M 子帧680比特;每个M
子帧还可进一步分成8个85比特的块,其
中1比特为开销,84比特为净荷(见图24)。这样,每一复帧共有56个开销比特。
style="width:2.38675in" />class="anchor">GB/T 7611—2016
|
|||||||||||||
---|---|---|---|---|---|---|---|---|---|---|---|---|---|
|
|
|
|
|
|
|
6?9 bity |
|
|
|
679 bi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24 44736 kbit/s 复帧结构
6.5.3.1 概述
如图24所示,开销比特由一个复帧内的7个M
子帧中的8个85比特块的第1比特所组成。56个
开销比特为:2个X 比特,2个P 比特,3个M 比特,28个 F 比特,以及21个 C
比特。
6.5.3.2 X 比特(X₁ **,X₂
X₁ 和 X。用来指示收到有误码的复帧给远端(远端告警指示信号"RAI"
或"黄"信号);在无误码情
况下,这两个比特置为二进制“1”(即X₁=X₂=1),
若在送来的信号中检测到有信号丢失(LOS)、 帧失位
(OOF)、 告警指示信号(AIS) 或滑动等情况,则置为二进制“0”(即X₁=X₂=0),X
比特状态变化的最大
允许速率为每秒一次;因此,X
比特置为二进制"0"的时间等于误码情况的时间,但应取整为更大的
整数。
6.5.3.3 P 比 特(P₁ **,P₂
P₁ 和
P。比特用于性能检测;这两个比特载有在前一复帧中对4704个净荷比特计算得出的奇偶校
验信息;若全部净荷比特的数字和为1,则 P₁=P₂=1,
若全部净荷比特的数字和为0,则 P₁=P₂=0,P
比特可在设施中的每一部分进行计算和修正;因此,P
比特提供的是"部分"性能信息而"不是"端到端的
性能信息。
6.5.3.4 复帧定位信号(M₁ ,M₂ **,M₃
复帧定位信号010(M₁=0,M₂=1,M3=0) 用来在复帧内对全部7个 M 子帧进行定位。
GB/T 7611—2016
6.5.3.5 M 子帧定位信号(F₁ ,F₂
,F₃ ,F₄)
M 子帧定位信号1001(Fi=1,F₂=0,F₃=0,F₄=1) 用来识别开销比特的位置。
6.5.3.6 C 比特(C,Ci₂ ,Ci₃
,C₂…C,.,C₇₃)
通常,44736 kbit/s信号可能是:
a) 未经通路化的成堆数据传送;和
b) 经通路化后的复用应用。
在上述任一情况下,C 比特位置可用于具体用途,且应可由44736
kbit/s源来设定。这些C 比特
的使用方法,决定了44736 kbit/s信号经嵌入操作通路的可用特点:
在6312~44736 kbit/s的复用应用中(M2), 采用C 比特来指示码速调整(见
ITU-T G.752)。 该
标准描述不用插入比特进行码速调整的 C 比特奇偶校验应用。
两种应用均可,除在已通道化的C 比特奇偶校验复用应用中采用所述的 C
比特外,还可用于未经
通路化的应用。
不管是哪种应用(未经通路化或通路化的),C 比特奇偶校验应用中的C
比特分配如下:
Cu: 应用识别通路(AIC)— 对 C 比特奇偶校验应用,此比特应置为二进制1。
Ci₂ :网络要求(N,)— 留给将来网络使用。此比特应置为二进制1。
Ci₃ :远端告警和控制(FEAC) 比特,用途有二:
1) 告警信号。从远端终端将告警或状态信息送回至近端终端;和
2) 从近端终端发出的启动远端终端44736 kbit/s和1544
kbit/s线路环回的控制信号。
在国际接口处,控制环回启动的信号是"任选的",且此功能性的应用应由各相关的主管部门任意处
理。 FEAC 信号由重复的16比特码字所组成,其通用格式为0XXX
XXXO11111111,最右边的比特先
发送(格式中的X 可以是0或1)。
为了报告告警/状态情况,此16比特码字应至少重复10次,或者在上述情况存在期间,重复时间更
长(表40表示指定的告警/状态码字)。这些码字只有在事件已表明之后才能发出:例如,若检测到
44736 kbit/s AIS故障,几秒钟后表明 AIS 失效,这时发出相应的码字。
要送环回控制命令,应送出两个码字:第一个重复10次,进行激活/解活,第二个也重复10次,以规
定线路号。因此,每个环回命令由20个16比特码字所组成(表41表示指定的控制码字)。控制码字优
先于告警信号。
在无告警/状态信号或控制命令要发送时,FEAC 比特应全部置成二进制1。
C₂ ,C₂ ,C₂3— 不用;应置成二进制1。
C3,C₃2,C₃— CP 比特,用来载送路径(端至端设施)奇偶校验信息。始发44736
kbit/s信号的
网络终端设备(NTE) 应将这些比特置成与 P 比特相同的值(C₃₁=C₂=C33)。CP
比特沿44736 kbit/s
设施路径不允许修改。
Cu,C₂ ,C3—FEBE 比特,用来载送远端块误码信息。如 M 比特或F 比特或CP
比特指示未检
测到误码,则全部三个 FEBE 比特置成二进制1(C₄=C₂=C₃=1)。
若在该复帧内检测到有任何误码
情况(M 比特误码,F 比特误码或CP 比特中奇偶校验出错),则FEBE
比特应置成除111外的0或1的
任意组合。
Cs,Csz,Cs— DL, 比特,用于28.2
kbit/s终端至终端路径维护数据链路。此数据链路的实现方
法可以任选,但在实现时,该方法应符合本小节中提出的规划。载送在路径维护数据链路中的消息可利
用 ITU-T Q.921 中规定的帧结构、区定义和 LAPD
协议程序的元素,但具有不同的地址。面向消息的 LAPD
信号结构规定于表42。表43表示四种规定的消息类型中每一种信息区的内容与结构公共语言
路径标志,ITU-T
路径标志,测试标志和空闲信号标志。信息区包含6个供识别的元素:
GB/T 7611—2016
1) 测试类型;
2) 设备类型;
3) 交换局位置;
4) 架(在交换局内);
5) 单元(在架内);和
6) 具体测试类型信息。
这些信号应连续发送,最低速率为每秒1次。在 LAPD
消息不发送时(即数据链路空闭时),应连
续发送LAPD
标志(01111110)。若终端至终端的数据链路功能不能实现,则所有三个比特应置为二进
制 1(Cs₁=Cs₂=C₃=1)。
C₆ 1,C₆ 2,C₃—
Cn,Cz₂ ,C₃—
用于路径维护数据链路的其他应用待进一步研究。
不用;须置为二进制1。
不用;应置为二进制1。
表40 FEAC 告警/状态码字
|
|
---|---|
|
|
44736 kbit/s帧失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41 FEAC 控制码字
|
|
---|---|
|
|
|
|
|
|
44736 kbit/s线路 |
|
GB/T 7611—2016
表41 (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B/T 7611—2016
表42 LAPD 消息结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B/T 7611—2016
表43 数据链路消息中信息区内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B/T 7611—2016
6.5.3.7 44736 kbit/s使用的两种具体模型
6.5.3.7.1 概述
对44736 kbit/s信号独立规定了两种具体的模型,以说明如何使用C 比特,AIS
和 IDLE 说明分别
见6.5.3.7.2和6.5.3.7.3所述。
6.5.3.7.2 告警指示信号(AIS)
AIS 是具有有效的复帧和M 子帧定位信号以及有效 P
比特的一种信号。信息比特置为1010.序
列,在每个 M 比特、F 比特、X 比特和C 比特之后,以二进制0开始。 C
比特置为二进制0(C₁=0,C₂=
0,C₃=0)。X 比特置为二进制1(X₁=1、X₂=1)。
6.5.3.7.3 空闲信号(IDLE)
空闲信号是具有有效复帧和M 子帧定位信号以及有效 P
比特的一种信号。信息比特置为1100..
序列,在每个 M 比特、F 比特、X 比特和 C 比特之后,以二进制1开始。 C
比特在第3个 M 子帧(Cs₁、
C₂ 、Cs) 中置为二进制0(C₁=0,C₂=0,C₃=0); 其余的C 比特(即 M
子帧1、2、3、4、6和7中的三个C
比特)可以个别地置为1或0,并可随时间改变。 X
比特置为二进制1(X₁=1、X2=1)。
6.6 STM-0 和 STM-1e 接口
STM-0 和 STM-le 接口的基本帧结构详见 ITU-T 建议G.707(2007) 中6.2。
本节所给定的限值表示在一个数字网络内接口处允许的最大抖动。当使用规定的测量滤波器,在
60 s间隔内测得的抖动不应超过表44规定的限值。
网络限值与输入容限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本节中使用的抖动测量滤波器的截止频率与7.2中使用
的抖动容限模板的拐角频率的值相同。 ITU-T G.825(2000)的附录 B
对于这种关系有更进一步的
说明。
表44中给定的限值应当满足所有的运行条件而且与该接口相连的设备数量无关。
一般来说,这些
网络限值与所有设备的输入端口应提供的最小抖动容限是一致的。
在数字接口测量输出抖动的功能描述见 ITU-T 0.172。
表44的高通测量滤波器有一阶特性,并按20 dB/
十倍频程滚降。低通测量滤波器有最大平坦的
巴特沃兹(Butterworth)特性,并按-60 dB/
十倍频程滚降。对于抖动测量函数的频率响应的进一步规
范如测量滤波器精度和附加的允许滤波器极性参见ITU-T 0.172。
符合 ITU-T O.172 和 O.171 的仪表分别适于测量 SDH 和 PDH 系统的抖动。
注意,ITU-T O.172 包括对于工作在 PDH 比特率的 SDH
支路进行测量的测试装置的规范,这样 的测试设备的要求比那些仅与 PDH
系统有关的测试设备的要求严格,因此,符合 ITU-T 0.172 的仪表
可以用于SDH 系统中的电接口。
GB/T 7611—2016
表44 业务接口处最大允许的抖动
|
|
|
---|---|---|
64 kbit/s" | 20~20 k |
|
3 k~20 k |
|
|
2048 kbit/s |
|
|
18 k~100 kb |
|
|
8448 kbit/s |
|
|
3 k~400 k* |
|
|
44736 kbit/s |
|
|
|
|
|
34368 kbit/s |
|
|
10 k~800 k |
|
|
|
|
|
10 k~3.5 M |
|
|
|
|
|
65 k~1.3 M |
|
|
|
7.1.2.1 概述
7.1.2.2 、[7.1.2.3](https://7.1.2.3
MRTIE 规范适用于同步和异步的电接口,参考网络配置 分别见 ITU-T
G.823(2000)的图 B.1 和图
B.2。对于异步接口,除了下列几节所规范的漂移之外,其输
出频偏应满足本标准的规定。
在同步的网络内,节点处提供的数字设备应当能够容忍输入信号上允许的相位偏移,即在正常的同
步条件下,不会产生业务损伤。
GB/T 7611—2016
然而,应当认识到的是,作为某些性能劣化、故障条件、维护行为和其它事件的结果,输入信号与终
端设备的内部定时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会超过设备的抖动和漂移容限,从而导致异常事件如滑动或突发
比特误码的产生。
另外,当一个节点与一个独立的同步网络(或者在国家网络中采用准同步方式运行)相连时,输入信
号与终端设备的内部定时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会最终超过设备的抖动和漂移容限,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
导致异常事件如滑动或突发比特误码的产生。由这种机制产生的最大允许长期平均控制滑动速率源自
ITU-T G.811建议定义的时钟性能,即70天内的滑动不超过一次。
注意,在下列几节中定义的漂移规范与 ITU-T G.823(2000)附录 B 中描述的
SDH 网络传送环境
下的网络限值来历是一致的。
对 MTIE、MRTIE 和 TDEV 参数的漂移测量要求(如采样时间和测量间隔)、10 Hz
漂移测量滤波
器特性和测量输出漂移的功能描述见ITU-T 0.172。
符合 ITU-T 0.172 的仪表适用于漂移参数的测量。
用于测量 MRTIE 参数的测量方法见ITU-T G.823(2000)的附录C。
7.1.2.2 2048 kbit/s
接口输出漂移限值
在2048 kbit/s网络接口处的最大漂移应当不超过表45给定的按 MRTIE
来规定的限值,合成的
整体规范曲线如图25所示。
表45 2048 kbit/s 接口输出漂移限值
|
|
---|---|
|
46 t |
|
|
|
0.28 t |
|
|
|
style="width:6.30671in;height:4.92008in" />
观察时间z/s
图25 2048 kbit/s接口输出漂移限值
GB/T 7611—2016
7.1.2.3 34368 kbit/s
接口输出漂移限值
在34368 kbit/s网络接口处的最大漂移应当不超过表46给定的按 MRTIE
来规定的限值,合成的
整体规范曲线如图26所示。
34368 kbit/s信号构成符合 ITU-T G.832。
表46 34368 kbit/s 接口输出漂移限值
|
|
---|---|
|
14 t |
|
|
|
0.4 t |
|
|
style="width:6.32669in;height:4.82658in" />
).073
观察时间r/s
图26 34368 kbit/s 接口输出漂移限值
7.1.2.4 44736 kbit/s
接口输出漂移限值
在44736 kbit/s 网络接口处的最大漂移应当不超过表47给定的按MRTIE
来规定的限值,合成的
整体规范曲线如图27所示。
表47 44736
kbit/s同步的和异步业务流输出口信号相位漂移网络限值
|
|
---|---|
|
7.7 t |
|
|
|
|
GB/T 7611—2016
style="width:7.06002in;height:3.43354in" />
观察时间t/s
图27 44736 kbit/s
同步的/异步业务流输出口信号漂移网络限值
7.1.2.5 139264 kbit/s
接口输出漂移限值
在139264 kbit/s网络接口处的最大漂移等级应当不超过表48给定的按 MRTIE
来规定的限值,
合成的整体规范曲线如图28所示。
139264 kbit/s 信号构成符合 ITU-T G.832。
表48 139264 kbit/s 接口输出漂移限值
|
|
---|---|
|
|
|
|
|
0.4 t |
|
|
style="width:6.36665in;height:4.32014in" />
观察时间7/s
图28 139264 kbit/s 接口输出漂移限值
同步接口的网络限值规范主要用于反映同步网络中抖动和漂移在最坏情况下累枳的理论分析结
GB/T 7611—2016
果,这些值用于规范同步设备的容限要求。
然而,在实际网络中应该可以通过测量来证实某个特定接口的抖动和漂移不超过规定的限值。在
那个网络同步链中的接口位置决定了相对于网络限值期望有多少富余度。
SSU 可以通过SDH 或 PDH
分配接收到定时信息,在这些分配链输出端的网络限值代表了 SSU
在它的输入端可能接收到的抖动和漂移值(见 ITU-T G.823(2000)的附录 C)。
由于 PDH 接口比 SDH
的 N 阶同步传送模块(STM-N) 能容忍更大的抖动,因此 PDH
分配输出端的网络限值代表了SSU 在
它的输入端应该容忍的最坏值。
SEC 的抖动和漂移容限应当(至少)是同步链中最后一个 SEC
输入端的抖动和漂移值。因为同步 链中最后一个 SEC 对 SEC
输出端网络限值(也就是在同步链中最后一个SEC 输出端的抖动和漂移值)
的贡献很小,因此在SEC 输出接口的网络限值可以用来作为 SEC
的抖动和漂移容限要求。
定时信号的最大允许高频噪声分量通过网络抖动限值进行规定,如表49中所示。这些网络限值与
时钟设备输入端口要求提供的最小抖动容限兼容,表49中给出的限值应当满足2048
kbit/s 和
2048kHz 同步接口的所有运行条件。
当使用规定的测量滤波器时,在60 s 间隔内测得的抖动不应超过规定的限值。
在数字接口测量输出抖动的功能描述见ITU-T 0.172。
表49 同步接口的最大允许抖动
|
|
|
---|---|---|
|
20 to 100 k |
|
|
20 to 100 k |
|
|
20 to 100 k |
|
49 to 100 k |
|
|
|
20 to 100 k |
|
18 k to 100 k |
|
|
|
7.2.3.1 概述
在很低的频率下,同步网络对于漂移是透明的。因此,在同一个节点接收到的两个信号,它们从同
一个时钟源获得定时,但是经过的路径不同,在最坏情况下可能会有相反的相位偏移。因为有关设备受
到两个输入端口之间的相差变化影响,因此频率范围的最小漂移容限会高于绝对漂移的网络限值。时
钟性能仅仅受到选定的同步输入端口处相位变化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以下几节的绝对网络限值可
以用来直接规范 SSU 和 SEC 的漂移容限。
TDEV 网络限值通过仿真得到,并且考虑了18μs 的漂移预算和 ITU-T G.822
建议的要求(进一 步的信息见ITU-T G.823(2000)附录 B)。 然而,即使相应的
MTIE 满足要求, 一天周期大的日昼漂移 及正弦特性也可能导致 TDEV
的网络限值(在 SSU、SEC 或 PDH 接口处)超限,这是因为 TDEV 参数
对漂移的正弦分量不能很好地滤除。
GB/T 7611—2016
根据大量的可用定时特性,选择了一个子集以减少标准化和操作确认努力的工作量。考虑选定的
特性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来确保 SDH 和 PSTN 网络很好地运行。
对 MTIE 和 TDEV 参数的漂移测量要求(如取样时间和测量间隔)、10 Hz
漂移测量滤波器特性和
测量输出漂移的功能描述见ITU-T O.172 建议。
符合 ITU-T O.172建议的仪表适于测量漂移参数。
用于测量 MTIE 参数的方法见 ITU-T G.823(2000)附录 C。
7.2.3.2 PRC 接口输出漂移限值
以 MTIE 表示的PRC
输出接口的漂移网络限值如表50所示。合成的整体规范曲线如图29所示。
表50 MTIE 表示的 PRC 接口漂移的网络限值
|
|
---|---|
|
|
|
|
style="width:8.29996in;height:5.21994in" />
观察时间r/s
图29 PRC 接口的漂移网络限值(MTIE)
以 TDEV 表示的PRC
输出接口的漂移网络限值如表51所示。合成的整体规范曲线如图30所示。
表51 TDEV 表示的 PRC 接口漂移网络限值
|
|
---|---|
|
|
|
|
|
|
|
|
7.2.3.3 SSU 接口输出漂移限值
以 MTIE 表示的 SSU 输出接口的漂移网络限值如表52所示,这些值是与 UTC
进行比对的,即它
GB/T 7611—2016
们包含了PRC 的漂移。合成的整体规范曲线见图31。
style="width:8.15333in;height:5.12666in" />
观察时间t/s
图30 PRC 接口的漂移网络限值(TDEV)
表52 MTIE 表示的 SSU 接口漂移的网络限值
|
|
---|---|
|
|
|
10 t |
|
|
|
|
style="width:8.21327in;height:5.08684in" />
观察时间r/s
图31 SSU 接口的漂移网络限值(MTIE)
以 TDEV 表示的 SSU
输出接口的漂移网络限值如表53所示。合成的整体规范曲线见图32。
GB/T 7611—2016
表53 以 TDEV 表示的SSU 接口漂移网络限值
|
|
---|---|
|
|
|
|
|
|
style="width:8.14656in;height:5.10664in" />
观 察 时 间 :/ s
图32 SSU 接口的漂移网络限值(TDEV)
7.2.3.4 SEC 接口输出漂移限值
以 MTIE 表示的 SEC 输出接口的漂移网络限值如表54所示,这些值是与 UTC
进行比对的,即它
们包含了PRC 的漂移。合成的整体规范曲线见图33。
表54 MTIE 表示的 SEC 接口漂移的网络限值
|
|
---|---|
|
|
|
100 t |
|
|
|
433 t⁰ .2+0.01t |
GB/T 7611—2016
style="width:8.13335in;height:5.06in" />
况察时间s/s
图33 SEC 接口的漂移网络限值(MTIE)
以 TDEV 表示的SEC
输出接口的漂移网络限值如表55所示。合成的整体规范曲线见图34。
表55 以 TDEV 表示的 SEC 接口漂移网络限值
|
|
---|---|
|
|
|
0.7 t |
|
|
style="width:8.00009in;height:5.03338in" />
观察时门z/s
图34 SEC 接口的漂移网络限值(TDEV)
7.2.3.5 PDH 同步接口输出漂移限值
以 MTIE 表示的PDH 同步输出接口的漂移网络限值如表56所示,对于按照ITU-T
G.832建议成
帧的34368 kbit/s或139264
kbit/s信号用作同步接口的情况,漂移限值待研究。合成的整体规范曲
GB/T 7611—2016
线见图35。
表56 MTIE 表示的 PDH 同步接口漂移的网络限值
|
|
---|---|
|
|
|
|
|
|
|
433 t⁰²+0.01 t |
style="width:7.97995in;height:4.9401in" />
观察时的r/s
图35 PDH 同步接口的漂移网络限值(MTIE)
以 TDEV 表示的 PDH 同步输出接口的漂移网络限值如表57所示,对于按照
ITU-T G.832 建议 成帧的34368 kbit/s或139264
kbit/s信号用作同步接口的情况,输出漂移限值待研究。合成的整体
规范曲线见图36。
表57 以 TDEV 表示的 PDH 同步接口漂移网络限值
|
|
---|---|
|
|
|
0.7 t |
|
|
GB/T 7611—2016
style="width:8.08678in;height:5.08684in" />
观察时间z/s
图36 PDH 同步接口的漂移网络限值(TDEV)
通常,为了保证任何设备可以与网络中适当的接口相连,应使得所有设备类型的输入端口能够容忍
如下规定的最小限值。
PDH
接口的抖动和漂移容限指的是在下列情况下输入端口应能容忍的最低等级的相位噪声。
a) 不引起任何告警;
b) 不引起任何滑动;
c) 不引起任何误码。
设备的所有数字输入端口应当能够容忍具有下列特征的数字信号:
a) 电特性满足本建议第5章的要求;
b) 在表58规定范围内的恒定频率偏移(相对于标称值);
c) 对2048kbit/s接口频率变化达到至少1ppm/min, 对34368 kbit/s和139264
kbit/s接口频 率变化达到至少0.5 ppm/min;
d) 具有下列几个小节规定的幅度一频率关系的正弦相位变化。
一般来说,无论数字信号的信息内容是什么,这些要求都应当满足。然而,对于测试而言,具有抖动
和漂移调制的信号内容应当是下列几个小节定义的结构化测试序列。
当规范或评价接口的容限时,两种设备运行条件应当区分开来:
a)
非同步运行,这里接收设备不从与考虑的接口同步的时钟源中取定时。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
是设备容忍输入信号相位变化的能力(在时钟恢复电路和同步/去同步器缓冲器方面);
b)
同步运行,这里接收设备从与考虑的接口同步的时钟源中取定时。在这种情况下,关心的是
滑动缓冲器的大小和操作。
除非特别声明,以下章节的容限规范同时适用于非同步和同步运行条件。
高于10 Hz
的峰-峰相位幅度规范反映了数字网络中最大允许的抖动大小,但是,低于10 Hz
的规 范并不试图表示实际中可能产生的最大允许漂移。低于10 Hz
的限值在必要的地方也可以得到,在设
备输入端口处指配这种等级的缓冲存储器能够便于容忍在大多数实际连接中产生的漂移。
GB/T 7611—2016
为了便于测试,容限要求按照峰-峰幅度和调制数字测试图案的正弦抖动频率来规定。重要的是需
要认识到,这种测试条件本身并不试着代表实际网络中发现的抖动的类型。
符合 ITU-T O.171 建议的仪表适于在PDH 系统中产生抖动和漂移。
表58 业务接口的最大频率偏移
|
|
|
---|---|---|
64 kbit/s |
|
|
2048 kbit/s |
|
|
|
|
|
|
|
|
8448 kbit/s |
|
|
34368 kbit/s |
|
|
|
|
|
44736 kbit/s |
|
|
|
|
|
|
|
|
|
|
|
|
|
|
|
|
7.3.2 64 kbit/s输入抖动和漂移容限
一个64
kbit/s平行网络接口能够容忍的抖动和漂移等级应当高于表59所给定的值,其用峰-峰正
弦相位幅度来表示。合成的整体规范曲线如图37所示。所用的测试序列是长度为2-1的PRBS,
在
ITU-T O.150 建议中定义。
表59 64 kbit/s 输入抖动和漂移容限的最低要求
|
|
---|---|
12 μ<f≤4.3 | 18 μs |
|
77 f-¹μs |
|
0.25 UI |
|
150 f-1 UI |
3 k<f≤20 k | 0.05 UI |
1 UI=15.6 μs。 |
GB/T 7611—2016
style="width:7.71327in;height:5.66654in" />
颊率/Hz
图37 64 kbit/s输入抖动和漂移容限限值
7.3.3 2048 kbit/s 输入抖动和漂移容限
一个2048 kbit/s
网络接口能够容忍的抖动和漂移等级应当高于表60所给定的值,其用峰-峰正弦
相位幅度来表示,合成的整体规范曲线如图38所示。所用的测试序列是长度为215-1的
PRBS, 在
ITU-T O.150建议中定义。
表60 2048 kbit/s 输入抖动和漂移容限的最低要求
|
|
---|---|
12 μ<f≤4.88 m | 18 μs |
4.88 m<f≤10 m | 0.088 f- μs |
10 m<f≤1.67 | 8.8 μs |
|
15 f-'μs |
|
1.5 UI |
2.4 k<f≤18 k² |
|
18 k<f≤100 k | 0.2 UI |
|
GB/T 7611—2016
style="width:7.85329in;height:5.65334in" />100.000
频率/Hx.
图38 2048 kbit/s输入抖动和漂移容限限值
7.3.4 8448 kbit/s输入抖动和漂移容限
一个8448
kbit/s网络接口能够容忍的抖动和漂移等级应当高于表61所给定的值,它用峰-峰正弦
相位幅度来表示,合成的整体规范曲线如图39所示。所用的测试序列是长度为215-1的
PRBS, 在 ITU-T O.150建议中定义。因为8448 kbit/s到 SDH 网络的映射在
ITU-T 建议 G.707 中没有定义,
因此对频率低于20 Hz 的容限要求这里没有定义。
表61 8448 kbit/s输入抖动和漂移容限的最低要求
|
|
---|---|
|
1.5 UI' |
|
600 f-1UP |
|
0.2 UI |
|
GB/T 7611—2016
style="width:7.56002in;height:5.39352in" />
频率/Hz
图39 8448 kbit/s 输入抖动和漂移容限限值
7.3.5 34368 kbit/s输入抖动和漂移容限
一个34368
kbit/s网络接口能够容忍的抖动和漂移等级应当高于表62所给定的值,它用峰-峰正
弦相位幅度来表示,合成的整体规范曲线如图40所示。所用的测试序列是长度为22³-1的
PRBS, 在
ITU-T O.150 建议有定义,对于符合ITU-T
G.832建议的信号,所用测试序列待研究。
表62 34368 kbit/s 输入抖动和漂移容限的最低要求
|
|
---|---|
10 m<f≤32 m | 4 μs |
32 m<f≤130 m | 0.13 f-¹μs |
130 m<f≤4.4 | 1 μs |
|
4.4 f-'μs |
|
1.5 UI |
|
|
10 k<f≤800 k | 0.15 UP |
|
GB/T 7611—2016
style="width:7.66009in;height:5.35326in" />
频率/Hz
图40 34368 kbit/s 输入抖动和漂移容限限值
7.3.6 44736 kbit/s 输入抖动和漂移容限
网络设备输入口正弦相位抖动和漂移容限应符合表63和图41的规定。
表63 44736 kbit/s 输入口正弦相位抖动和漂移容限
|
|
---|---|
|
|
|
|
|
|
|
|
|
|
|
|
|
GB/T 7611—2016
style="width:11.3066in;height:5.11984in" />
正弦相位抖动和漂移频率/Hz
图41 44736 kbit/s 输入口正弦相位抖动和漂移容限
表63和图41规定的指标测试,应使出现在输入口的测试信号符合以下规定:
a) 满足5.5.1、5.5.2关于代码和信号波形的规定;
b)
测试信号的时钟应与待测接口的时钟一致,但时钟应按5.5.1.1规定拉偏频率;
c)
数字信号的等效二进制内容,对于透明接口应为220-1伪随机序列,对于帧结构接口可采用
ITU-T O.150 建议的成帧测试序列或承载业务的信号;
d)
按照表63和图41的要求用正弦信号对数字信号进行相位调制,使其相位产生正弦相位抖动
和漂移。
7.3.7 139264 kbit/s 输入抖动和漂移容限
一个139264
kbit/s网络接口能够容忍的抖动和漂移等级应当高于表64所给定的值,它用峰-峰正
弦相位幅度来表示,合成的整体规范曲线如图42所示。所用的测试序列是长度为223—
1的 PRBS, 在
ITU-T O.150建议中有定义,对于符合 ITU-T
G.832建议的信号,所用测试序列待研究。
表64 139264 kbit/s输入抖动和漂移容限的最低要求
|
|
---|---|
10 m<f≤32 m | 4 μs |
32 m<f≤130 m | 0.13 f-¹μs |
130 m<f≤2.2 |
|
|
2.2 f-'μs |
|
1.5 UI |
|
750 f-1 UI |
10 k<f≤3.5 M | 0.075 UI |
|
style="width:8.06003in;height:3.56664in" />GB/T 7611—2016
style="width:8.08677in;height:5.62012in" />
频率/Hz
图42 139264 kbit/s 输入抖动和漂移容限限值
7.3.8 155520 kbit/s 输入抖动和漂移容限
网络设备输入口正弦相位抖动和漂移容限应符合表65和图43的规定。
表65 155520 kbit/s输入口正弦相位抖动和漂移容限
|
|
---|---|
|
38.9 UIpp(0.25 μs) |
|
|
|
1.5 UIpp' |
3.3 k<f≤65 k | 4.9 x 10³f-1 UIpp* |
65 k<f≤1.3 M | 0.075 UIpp" |
|
遣
料动私漂移频率/Hz
图43 155520 kbit/s 输入口抖动和漂移容限
GB/T 7611—2016
表65和图43规定的指标测试,应使出现在输入口的测试信号符合以下规定:
a) 符合5.8.1.2和5.8.2.2关于代码和信号波形的规定;
b)
测试信号的时钟应与待测接口的时钟一致,但时钟应按5.8.1.1的规定拉偏频率;
c)
数字信号承载的等效二进制内容,对于透明接口应为223-1伪随机序列,对于帧结构接口见
ITU-T O.150 建议;
d)
按照表65和图43的要求用正弦信号对数字信号相位进行调制,使其相位产生正弦相位抖动
和漂移。
同步接口的输入抖动和漂移容限应满足 ITU-T G.812 建议(对于包含 SSU
功能的设备)I 型和
ITU-T G.813建议选项1(对于包含 SEC
功能的设备)中给定的时钟输入端口的抖动和漂移规范要求。
GB/T 7611—2016
(规范性附录)
过压保护要求的规定与测试
A.1 接口的过压保护能力应按ITU-TK.20
建议要求和测试,本附录引用了该建议用于测试本标准接
口过压保护能力的相关部分,最终应以ITU-T K.20 建议为准。
A.2 输入口和输出口应能承受图 A.1
浪涌电压发生器生成浪涌电压的测试,浪涌电压的参数应按表
A.1 的规定。
style="width:5.60673in;height:3.15986in" />1.2/50μs~
8/20μs
混合发生器
R
R
待 测 口
o A
0B
E
二 地
a) 非屏蔽电缆和信号接口
style="width:5.6201in;height:4.20002in" />20 m
待测口
1.2/50 μs~
E
混合发生器
地
b) 屏蔽电缆和信号接口
说明:
R — 测试电路的电阻;
A、B——终接连接点;
E —— 接地点。
图 A.1 过 压 保 护 测 试 电 路
GB/T 7611—2016
表 A.1 测试浪涌电压值
|
|
|
|
|
||
---|---|---|---|---|---|---|
|
|
|
|
|||
|
|
|
500 V |
|
|
|
|
|
|
|
|
500 V |
|
|
|
|
|
|
500 V
|
|
|
A.3 被测输入和输出口应处于上电工作状态。
A.4 对于测试一个接口,正极性应测试5 min, 负极性应测试5 min,
正负极性转换至少应为1 min。
GB/T 7611—2016
(规范性附录)
HDB3 和 B3ZS 码编码规则
B.1 本附录规定了二进制码编成 HDB3/B3ZS 的规则,二进制信号编成
HDB3/B3ZS 代码按下述规则
进行。
B.2 HDB3/B3ZS 码是伪三进制信号,它的三个状态可用B+、B-
和"0"来表示,并用三个电平来实现。 B.3 二进制信号中"0”,在 HDB3/B3ZS
码中仍编为"0";但对四个和四个以上连续的二进制"0"用下面
第 B.5 条中所规定的方式处理。
B.4 二进制信号中的"1",在HDB3/B3ZS 码中交替编为 B+ 和 B-
(传号交替反转)。在将二进制四个
连续"0"编成 HDB3/B3ZS 码时,要引入传号交替反转规则破坏点V ( 见 B.5)。
B.5 二进制信号中的四个连续"0"按下列规则编成 HDB3/B3ZS 码 。
在 HDB3/B3ZS 码的形成过程中每四个连续的二进制"0"用序列"B00V" 或"000V"
取代。
对于"B00V" 或"000V" 的选用应当以保证破坏点"V"
记性交替为准。具体实现见表 B.1。
表 B.1 HDB3/B3ZS 编码规则
|
|
|
|
---|---|---|---|
|
|
|
|
|
|
||
|
|
|
|
|
|
style="width:7.5199in;height:4.45324in" />GB/T 7611—2016
(规范性附录)
CMI 码编码规则
C.1 本附录规定了二进制代码编成CMI 的规则,CMI
码是二电平不归零码,其编码规则如下。
C.2 二进制的"0"用A, 和 A₂ 两个电平来表示。 A₁ 和 A。
各占一个二进制码元时间间隔 T 的 一 半 (T/2)。 二进制的"0"被编成 CMI
码后,在相当于二进制码元时间间隔 T 的中点处(T/2 点上),电平总
有一个正向转换(A₁ →A₂)。
C.3 二进制的“1”在编成 CMI 码时用幅度 A, 或 A₂ 来表示,A, 或 A₂
各自都占满一个二进制的时间
间 隔(T)。 对于相继的二进制"1",这两个电平相互交替。
C.4 二进制"1"选用A, 或 A₂ 的规则:
在二进制码元时间间隔的起始点如果前面的电平是 A₂ , 则电平为正向转换(A₁
→A₂)。
在二进制码元时间间隔的起始点如果前面最后出现的一个二进制"1"已被编成电平
A₂ , 则电平为
负向转换(A。 →A)。
C.5 图 C.1 中给出了一个CMI 码编码的实例:
二进制码
电平A₂
电平A
图 C.1 CMI 码编码举例
GB/T 7611—2016
(资料性附录)
关于CRC 处理的背景资料
D.1 2048 kbit/s 接 口CRC-4 处理
2048 kbit/s接 口 CRC-4 处理如图D.1 所示。
style="width:6.64722in;height:3.42014in" />style="width:6.64722in;height:3.42014in" />
图 D.1 2048 kbit/s 接 口 CRC-4 处理
a) 反馈移位存器生成多项式: x⁴+x+1
b) 移位寄存器输入(I):
将移位寄存器置“0”,CRC-4 子复帧 SMF(N) 中 Ci,C2,C₃ ,C,
比特位置"0”(校验块),自输入
口(I)做移位输入。
c) 将 CRC-4 子复帧 SMF(N) 中自 C₁="0"
按串行逐比特输入反馈移位寄存器。
d) 当 CRC-4 子复帧 SMF(N) 最后一位(即,组成CRC-4
子复帧中第7或第15基本帧中的第256
比特)进入移位寄存器时,在输出点1,2,3,4的二进置状态即为 c-4C,C₂ ,C₃ ,C₄
比特,(输出 点1出现的为最高有效位,依次4为最低有效位)。
e) 将 C₁ ,C₂ ,C₃ ,C₄ 比特插入到下一CRC-4 子复帧(SMF(N+1))
传输到对方。
f) 每一个CRC-4 子复帧输出Ci,C₂ ,C₃ ,C₄ 比特后即将移位寄存器置"0"。
D.2 CRC-4 升级处理的数学证明和实现基本概念举例
升级处理的数学证明
一个完整的SMF 比特序列可以用一个2047幂次的数据生成多项式 D(x) 表示:
D(x)=a204x2047+a₂046x2046+ … … …+a₂x²+aix¹+a … … … …(D. 1)
其中:
an=0 或1(十进制数)并且 x 幂表示在 SMF 中的比特位置。
GB/T 7611—2016
由x⁴D(x)除以CRC-4生成多项式G(x)所得余数R(x)是CRC-4校验总和结果,也即:
x⁴D(x)/D(x)=Q(x)+R(x)/G(x) ………………………………………… (D.2)
其中:
G(x)=x⁴+x+1
Q(x)=商数生成多项式,与D(x)有相同的幂次
由式(D.1)可知,SMF的S比特位可表示为一个特定的生成多项式,即:
Sa(x)=a178sx¹788+a1276x¹276+a764x⁷64+a252x²52 ……………………… (D.3)
如果我们令生成多项式
Saan(x)表示在中间点上改变的SMF中S。比特的多项式(有差异比特形
成的多项式),则通过中间点的SMF可用多项式Dn(x)表示,并且:
Dnw(x)=D(x)+Sadin(x) ………………………… (D.4)
也即,在"新"S。位置上只有Sadn(x)为"1"与原来在D(x)中出现不同。
利用式(D.2)的通用性将Dne(x)代入,我们得到:
→x⁴Dnw(x)/G(x)=Qnew(x)+Rnew(x)/G(x)
→x⁴ {D(x)+Sadn(x)}/G(x)=Qnw(x)+Rnew(x)/G(x)
→x⁴D(x)/G(x)+x'Saidi(x)/G(x)=Qnew(x)+Rnew(x)/G(x)
→Q(x)+R(x)/G(x)+Qan(x)+Rai(x)/G(x)=Qnew(x)+Rnew(x)/G(x) ………………………………
(D.5)
整理并合并式(D.5)同类项得:
{Q(x)+Qar}+{R(x)+Rm(x)}/G(x)=Qmew(x)+Rne(x)/G(x) ……………………………… (D.6)
式(D.6)表明,所求的CRC-4校验总和R(x)(被升级的)是原有的CRC-4
校验总和R(x)与在
SMF中变更的S所表示多项式经CRC-4编码处理所得余数Rr(x)简单得模二加。也即:
Rnew(x)=R(x)+Ran(x) ………………………… (D.7)
注意到上述处理仅仅涉及(即SMF)结构中变更的部分。
升级处理可不知道在D(x)中的任何差错或者相关的CRC-4
校验总和。因此,实际端到端通路
CRC-4处理的差错检测性能被保存下来。
明确的讲,该升级处理能被应用到任何D(x)比特结构确定的变更,例如,所有的S。比特。
D.3实现升级处理基本概念的例子
图D.2表示一个CRC-4实现升级处理的基本概念,它适用于S。比特的任何组合;这个例子并不试
图强制要求CRC-4的实际实现方法。
GB/T 7611—2016
style="width:10.78681in;height:3.24722in" />
Sa比特通路
说明:
D(x),R(x) —— 含 有 CRC-4 校验信息的2048
kbit/s数字信号流用表示的生成多项式;
Dnew(x),R(x)——S。 比特发生变化(取出和插入引起),而 R(x) 未变的2048
kbit/s数字信号流用生成多项式
表示;
Sadi(x) — — 在 CRC-4 子 复 帧(SMF) 中 S。
比特位置上,由于在该位置取出和插入数据,使原位置上的二进
制值发生变化,Sdn(x)
表示该位置上二进制内容相对变化(相对差异)内容组成序列的生成多
项式 ;
Rdr(x) ——按6.1.4.6a)规定对 Sadf(x) 处理生成的余式;
Rnew(x)=R(x)④Rm(x)。
注: ④ 表 示 模 2 加 。
图 D.2 CRC-4 实 现 概 念 性 举
例
更多内容 可以 GB-T 7611-2016 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 进一步学习